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说年龄大了就不需要读书,恰恰相反,因为年龄越大,记忆力就越差,相较于更老的未来,当下就是年轻时,更需“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需扬鞭自奋蹄”的危机感与自觉性。
自然而然,拥有绝对的年龄优势,更需珍惜,趁年轻多读点书,多一些知识储备,将受益终生。
如我一般的年龄,曾经也是不服老的,但衰老是一种不可逆,不可抗的自然规律,几经折腾,渐渐平复了心性,老则老矣,不服不行。
随着体力与精力上的不支,继而是视力的老化,远处的清晰可见,越近越模糊,越急越紧张,越紧张越看不清。“花不花,四十八”,回想起来,不到四十八眼睛就花了,无奈走进眼镜店,店员给了我一副100度的老花镜,并递上一本杂志。戴上老花镜,以正常一尺五寸的阅读距离,杂志上的字真真切切,连标点符号都一览无余。摘下花镜再尝试,眼前顿时就像蒙了一层塑料布,模糊不清。如今,花镜已经升到150度,且要随身携带,成了我阅读的标配,偶尔忘带,便如坐针毡,浑身不适。
伴随着老眼昏花,就是记忆力的减退。年轻时经常听老人调侃自己,真是越老越没脑子了,丢三落四,一过就忘。无奈之下,经常笔与本不离左右,重要的事立马记下来。
饱汉不知饿汉饥,少年不懂老人苦。当时年轻气盛,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今番轮到自己重复老辈人的经历,方才醒悟,果真是老了。
记得读中学时,课业也不是很重,深感精神世界的贫乏,经常四处淘书看。学校是有个图书室,却很少对学生开放,爱读书的我们结伴而过,总要往那里吐口水:挂个羊头,啥肉都不卖。
因此,不管从什么渠道,但凡能借到本好书,哪怕是小说杂志,便是通宵达旦也要看完。
我一向慢热,读书也是如此,尤其不能忍受旁边有人催,更不能接受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宁愿不看。这读书便是享受精神食粮,不细嚼慢咽,囫囵吞枣,焉能消化?
因为书源少,更加珍惜,读得仔细,印象就深刻。有时跟同学分享小说情节,几乎整本书都能复述下来,精彩处基本是原汁原味。本来是两个人交流式的分享,周围越聚人越多,一不小心成了说书人。好多同学惊讶于我的记忆力,咋能记住那么多呢?我也说不好,可能是喜欢吧,喜欢的就能记住。
成年之后,图书借阅环境大好,工作之余也会借几本书,或家里,或单位,看过的也不少,如今回忆起来,印象寥寥,怎么回事?
其一,阅读环境,或者叫阅读背景的不同使然。
年少的时候思想就像一张白纸,心无杂念,读书就是读书,输入效率高,记得也牢固,一生想忘记都不容易。
成年人被工作,生活,情感,社交所累,读书成为消遣时光的应景之举,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甚至手机走进人们的生活,随时随处都可以消遣,你还会珍惜如往日读书时带来的愉悦吗?
其二,所谓见多识广,阅读的同时难免参杂进个人的理解与好恶,阅读变得不再纯粹。
其三,印刷品市场商业味浓厚,文学作品良莠不齐,淡化了阅读兴趣。
其四,缺乏名师导读,阅读带有盲目性,人人都需要一个系统而较完整的书单。
有钱难买后悔药,千金难买早知道。若能早些年明白这些道理,何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切就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