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娃四岁以来我度过的最好的亲子关系类、教育类、育儿类的书籍。所以这将是唯一一本我分章节来记录的书籍——按章节记录读后感和重点摘要。
一一四岁了,我从她刚出生的踌躇满志,到1-3岁的摆烂式育儿,到3-4岁的以教代养。教她背古诗,盯着她看英语,带她一起做思维练习册,我很认真的想让她现在从百玩之中抽出点时间做些比较有趣的学习启蒙,让她可以给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过年的时候,我发了很大的脾气。年初二,爸爸加班,我就带她跟我的妈妈爸爸还有外婆,一起去农村拜年,前一天她玩了一天,结果当天早早就醒来,我知道她比较困的情况下心情会很不好,我带了很多零食,甚至平板都带着给她可以打发时间。但是回程时,我爸爸送我外婆到家后发现钥匙没带,我制止了妈妈要他们打车的话,决定返程去接他们的时候,我娃情绪爆发了,一直哭闹不要“我不要接阿公,我不要接阿婆”,到了下车的时候还凶狠的一脚踢到我身上时,哄了一路的我也终于崩了,我也踢了回去,在她崩溃大哭时,我爸问我车上的学习机还带不带了,我说:“学这些有什么用,先学做人吧!”,她哭的更凶了。
数天后,又因为我爸爸上车时,她没有好好打招呼,还说不喜欢阿公只喜欢爷爷时,我再次发了火,我扯着她说不懂礼貌你就跟爸爸回家妈妈一个人去拜年,她哇哇的哭着。
我又一次没控制住情绪,对她发了火。但是我小时候好像都是这样的,父母说不通甚至懒得说的时候,不都是拉着一张脸,直接情绪或者暴力镇压么?我觉得自己已经比老一辈好很多了,我已经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控制成功。
我慢慢有些迷茫,我发现跟孩子一起相处时,除了让她学东西,或者给她读书,我不知道跟她怎么交流了,当她出现种种问题时,我越来越习惯用说教的模式跟孩子沟通,可是我不是她的老师,我是她的妈妈啊。我想跟她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关系,而不是上压下的关系。而且面对她陈出不穷的问题时,我到底该怎么跟她沟通,她才可以记住并改正呢。
后来,也就是这周,看了一位育儿老师关于《游戏力》的笔记,其中有个宝宝起床气的游戏,就是妈妈假装成一个笨拙的机器人,会把裤子穿到头上,把袜子套在手上,需要孩子演示正确的穿衣程序。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又一次娃起床不肯穿衣服的时候,变成了“机器人妈妈”,结果娃坚持开心疯了,她在我一次次的错误动作时都会咯咯大笑,然后一边笑一边自己穿上衣服。就这样,每天早上她都要亲我的鼻子(因为我告诉她鼻子是“机器人妈妈”的开关),继续玩这个穿衣服的游戏。甚至在其他时候,都要亲我的鼻子,让“机器人妈妈”出来跟她玩。我不得不告诉她,机器人妈妈送去加油站吃饭了,迟点再找她吧。
她的笑声让我很触动,那一天,她在我面前这么开怀大笑有十来分钟,我们之间已经很久都没有这样了,快乐的空气在我们之间久久的飘荡着,真好啊。
然后我就开始了《游戏力》的阅读。
我慢慢想起宝宝特别喜欢找我玩的《小猪和小象》“会飞的萝卜头”的游戏(一本书上的内容),最开始一晚上能玩好几次,我们玩了都快半年了,到现在还是三天两头的会在睡前找我玩一次。我一直很不理解这种无厘头的游戏到底哪里吸引她,现在才渐渐懂得,这是妈妈跟她贫瘠的游戏交流中为数不多的游戏之一。
还有最近喜欢让我做宝宝,她来做妈妈的游戏,每次我装成小宝宝的样子跟她撒娇时,她就真的变得很温柔的摸我的头,抱着我拍着我说“我的乖宝宝”。
这本书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她的这些行为,原来都是来自于孩子对游戏的执着啊。
很多学者都把游戏描述为一个充满魔力和想象的场所,孩子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的释放,从而成就自己。
游戏除了好玩,还具有深刻而复杂的重要意义。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进行,但许多学习则在游戏中发生。
人类的童年期之所以那么长,就是为了使人拥有更多的游戏时间,即学习时间。
游戏的三重意义:
一、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就像幼狮从厮打中学习生存技能一样。人类世界的儿童的“过家家”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也正是这个过程中,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
二、游戏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
三、这也是人类特有的一个意义,就是儿童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书中通过去医院打针和被父母体罚的两个例子讲了游戏的意义。其实因为童年时的伤害而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数以千万计,没有谁能事事遂意,也没有谁的童年可以一直欢声笑语,能够永远不吃亏、不受委屈。如果孩子不能用游戏使自己康复,他就可能被淹没在坏情绪中,乱发脾气。他们可能会把气撒到别人身上,到处顶撞他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
除了大大小小的心里伤痛外,孩子每天还必须面对整个世界上的种种信息,需要转化、吸收;在他们的生活里,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新鲜事物,需要他们筛选分类。在这些时候,游戏作为孩子的最爱,就能帮上他们的忙。做游戏既能帮助孩子进行心理治疗,有能帮他们处理信息,正所谓一举两得。
游戏会带来快乐,和孩子在一起,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唱一支傻乎乎的歌,假装不小心摔了一跤,说话的声音也不妨夸张一些,抡起枕头对打一场,再讲一些笑话。
游戏力不只是游戏,我们能够以游戏的方式来互动,不管是做家务、运动、做作业、看电视,还是制定规则。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希望自己可以牢记永远不忘。
孩子的不安与恼怒认知惹人生厌,其实都在表达,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游戏时间,而不是惩罚了事,或者索性撒手不管。
我们会容易把重点都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我们需要一把钥匙,来打开关闭孩子心灵的钥匙带孩子重新回到快乐的世界。
游戏力,就是这把钥匙。
所以那次因为接外婆她的无理取闹,是因为她太困太累,我应该给予更多的安抚,而不是发火了事。至于礼貌问题,我可以先因为她的行为跟长辈道歉,然后自己等她休息好了,情绪平稳了再慢慢进行教导,最好用游戏的方式。
各种有趣的游戏:
1、“假装”游戏。感觉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假装类的游戏,不在困与目前的身份和处境中,让孩子以另外的视角看妈妈和自己。像我跟宝宝玩的“机器人妈妈”、“会飞的萝卜头”、“母女互换”都是假装类游戏。那么面对最近很困扰的宝宝不礼貌的这个行为,是不是我也可以通过假装游戏来教她正确的行为呢。
我想我可以来扮演一个不懂礼貌的宝宝,让她扮演宝宝的妈妈,来教我如何正确的对待老人。等下次读书笔记时,我再来分享这个游戏的过程娃是否喜欢。
皮亚杰老爷爷说过,宝宝在七岁之前几乎是不太有理性思维的,即便有也是非常少量的。
宝宝在七岁前,都是通过感觉来学习,越多的感觉越好,五种感觉都能调动起来,宝宝会学的更快。所以不是单一的说大道理来让宝宝记住,因为说大道理只用到了听觉。
我相信,将游戏结合道理跟孩子一起玩起来,孩子不但开心,也会更牢的记住。
书中第一章里的假装游戏就有很多:
⑴ 当爸爸感到失望生气时,女儿会说“我们来假装我是你女儿,你是我爸爸,然后你在生我的气”,爸爸想着明明就是事实根本不用假装,但是这么玩起来后,怒火很快真的不见了,两个人都喜笑颜开。
还有爸爸提醒孩子上学不要迟到,孩子说:“现在假装我还在楼上,我们就要迟到了,你真的很生气”
⑵将宝宝当做枕头来缓解分离焦虑——三岁大卫的案例。
⑶打针游戏。家长装作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这类游戏让孩子处于交往中强势的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互换虽然简单,效果却很好。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确实强大无比。
(我想起以前虽然也玩过类似的游戏,但是我的扮演并不会把害怕的感觉夸张的展现出来,以后可以调整下做这类游戏的方式哦。)
游戏可能是假的,但是从悲伤、恐惧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大笑释放出来。这就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玩这个游戏的原因。
2、过家家的游戏。女孩子对这种游戏简直是毫无抵抗力。第一章也有类似这种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大班的女儿不肯自己穿衣服,爸爸意识到,唠叨说教的效果等于零。于是爸爸就拿起宝宝的两个布娃娃表演起了“我不会换衣服”的玩偶剧。最后女儿笑得乐不可支还自己穿好了衣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