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文齐老师(公众号ID:WQVinci)
作者丨文齐(个人号ID: vincisir2014)
理解职业规划
经过三天的生涯理论研习,收获颇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老文结合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提炼出了一些关于应届生职业规划的内容。
最近有在听老路的「用得上的商学课」,帮我捋清了很多商科的思路,所以这篇文章就叫「用得上的职业规划法」,分享给正站十字路口的20届求职的小伙伴们,希望能帮你也拨开一点眼前的云雾。
要理解职业规划问题的本质,我们先把它看的形象一点,好玩一点:
如果你现在面临选择,那一定是这样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你是一名跑步运动员,站在当下的起点望着远方,你的面前有很多条可能的赛道,但是每一条赛道只能看到近处一点点的跑道,而远方是一团迷雾,可能有的方向有些许星光。
这时候应该选哪一条赛道?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规划与选择属于定位问题,生涯理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经常使用一个经典的工具叫做“三点一线”模型。
三点:
目标(有什么)、优势(凭什么)、价值(要什么)
一线:连接你的目标-优势-价值
第一步
有什么
开跑之前先拿望远镜看一看吧
作为一个站在起点的跑者,开始踏上赛道之前你首先一定要知道远方都有哪些地方,哪里是你当下最想去的,最感兴趣的地方?是繁华富庶的都市,是闲适的小镇,还是唯美的自然风光...
职业的世界同样如此,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没有把视野打开,凭借大学中有局限性的认知,认为自己认知的世界里,或者是生活中可能没有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工作,有的甚至一早对未来失去信心,不愿意走上跑道。
其实定位问题的本质就是源于对自我,或是对职场缺乏基本的了解,而导致方向目标不清晰的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步把视野打开,看到属于自己的可能,这个时候可以应用不同的测试工具,比如经典的霍兰德测试,因为人选择怎样的工作环境是其本身人格的体现,当这种匹配程度较高时,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就会获得提升,所以这个测试旨在帮助个体选择最优的职业选择方向,即个体选择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类型的职业。
一般我们测出来的霍兰德代码是三个字母
我们在信息处理时需要注意几个点:
(1)首字母一般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二三码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做一些调换,可以加大在这个维度上的选择范围和灵活性。
(2)不要将工具测出来的结论作为结论,建议与自己来一次“灵魂交流”,自己与自己聊天,问一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
比如标准式提问:
“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
“我最崇拜的人是谁?”
(3)如果不是很好回答,可以问得再聚焦一点,比如:
“如果所有的工作的待遇都一样,我会更倾向于去做什么?”
“我经常因为什么事得到别人的肯定?”
“如果现在上天给我一个机会可以成为一个人,我会愿意成为谁?”
(4)最后在信息检索判断后,针对于自我现状确定最适合的职业范围,找到生涯定位,然后尝试去与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一次职业访谈,清晰明确职业现状。
所以这一步测试出属于自己的霍兰德代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发现自己的职业偏向度,打开视野。就像古典老师的书名一样,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你的职业又有什么可能。
我们的视野一定不能被自己过往的经验的认知所局限,借助这些望远镜,去尽可能的发现,探索,避免见树不见林。
这一步完成,我们手里可能多了一些选择。
第二步
凭什么
你的装备够格吗
你想去都市,高速公路很远,你有车吗?
你想去小镇,山路崎岖,基本的登山鞋有吗?
你想去看热带雨林,你的直升机就位了吗?
...
第二步你需要做的是判断你的装备(能力)。生涯体系里给出一个判断模型叫做“能力三核”
从外层到内层分别是“知识”“能力”“才干”。
如何来理解能力的这三个层面?
拿英语老师来举例子。
1.知识层
知识层就是你的英语知识(词汇量,语法知识,口语能力等),属于只能在特定相关的岗位才能用上的东西。
这是最外层,也是最底层。同时也是我们平时最重视,最夸大其重要性的一层。
现代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多读点书,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轻松。”
然后孩子们就努力学习,最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努力读书的孩子到了职场后跟同龄人的差距依旧不小。
差在哪里,因为他们的努力只基于知识层的提高。
逻辑不是多读书一定等价于成功,这只是知识层的积累,而在职场中产生价值的是你的能力层,简单来讲知识是为能力服务的。
知识不是目的,不是终点,只是我们为了达到成功而需要得到的工具。
所以处在知识层面学习的阶段,一定要要带上“目的性”、一颗“功利心”。
2.能力层
能力层是你的授课相关能力(表达能力,同理心等)
如何鉴别能力?
在假设知识充足的情况下,今天你讲英语课可以讲,过两天假设让你讲数学课可不可以?后天讲商学课可不可以?
今天讲幼儿园英语,明天讲中学英语可以不可以?后天讲大学英语可不可以?
可以的话这就就是属于能力层里的授课能力。
能力和知识不一样,能力可以迁移,你会发现现在很多高管层的跳槽完全不局限于行业门槛,快消可以去互联网,金融可以去教育...因为行业的认知属于知识层,而他们只需要迁移作为高管最核心的管理能力,其他的补上就好了。
3.才干层
才干是什么,才干是一个人能力层面最内核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品质,个性,特征。对于一名英语老师来讲,他的才干可以叫做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我们可以通过大多数身边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去发现自己的才干。
但才干≠优势。
优势=才干+锻炼(知识层,能力层)
一个人想获得优势,光有才干不够,还需要把他的知识和能力加以千锤百炼,才干才能转化为优势。
同时对于现代我们个人发展而言,放大自己的优势需要不断的去拆分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最高概率成功的细分领域去精进,同时加以外化,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形成个人品牌,是这个时代成为高手的一个不错的打法。
其实对于HR或者求职者而言,我们也可以结合能力三核模型来发现招聘的本质,HR可以根据能力三核来写招聘简章,求职者的三层能力分别要到什么层次才能胜任这个岗位需求。同时求职者也可以根据能力三核对于企业的招聘简章进行分析,发现一份工作的“素颜照”,对于一个岗位而言,反观自己的才干层需要什么,能力层需要什么,知识层需要什么,才能够与之匹配。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客观的衡量,勿盲目高估,勿妄自菲薄。首先反观自己过去做过的事,如果是从未接触过的事不要凭借自己的臆想去下定论,比如从来没做过演讲的人第一次上台可能不会表现得很好,但是刻意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呢?说不定就能侃侃而谈,所以一开始不要去对自己的能力下一个定论,判断不准我们最好可以去做它几次,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先和自己比,再和同行更高段位的人比,再来发现自己的真实能力层。
到了这一步,我们的选择会聚焦一小部分。就像一个漏斗一样,慢慢的往下筛选。
第三步
要什么
这么多可以到达的地方
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或许你很厉害,到了最后一步还有很多可选项,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的职业价值观来帮你作出最后的判断。
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叫做:通过工作来实现的人生价值,而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我们的人生价值需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刚进入职场,我们多的是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寻求的是金钱,技能,人际和成长等等,而当我们慢慢老了,我们会更倾向去用我们的金钱,人际,技能这些东西去换时间,省精力。
所以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我们最核心的职业价值需求,比如他人认可,收入待遇,持续挑战等等等等,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需求,然后在这些从漏斗上方筛选下来的工作中,找到最对应你的核心需求的工作。
最后
这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建议大家在做决策的时候都可以结合“三点一线”模型帮自己做一个客观的判断,我相信去客观衡量之后,一定对你的职业生涯的起点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在整个方法论里面,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我们对自己的兴趣和人格、职业价值观的认知一定要是通过体验提纯产生,而不是通过标准化的教育产生,纯粹的教育只会产生可复制的价值观。
要对自己有客观认知的基础,是不断探索实践后的再确定。
简单来讲两个字“行动”。
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实习的必要性也是体现在这个地方,它可以帮助你清晰对自我的认知,帮助你在关键转折点下做出正确率最高的决策,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对未来的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企业负责。
一句话
“规划是帮助大家发现问题的本质,建立更加合适的成长路径,是更适合,不是更轻松,任何通往真经的路上,都有九九八十一难,不要因为害怕苦难,而盲目用其他的选择,去替代成长的痛苦。”
共勉之。
给所有不甘平凡的求职者
希望有机会能够与你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