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不可逆性,决定了人生中任何一次抉择的独一无二与无法悔改,也就是说,凡事没有重来,只有重新开始。
理想遭遇现实用这么文(鸡)艺(汤)范的开头,导致我现在已经开始有些词穷,因为我原本就没有那种能力,可以把闲聊扯淡通篇升华在宣扬哲理的高度上。就像当下的不少年轻人,在毕业找工作时,起点目标过于理想化,难免会受到残酷现实的打击。不过,这句话虽然抽(Zhuang)象(B)了些,但是表达的意思应该还是浅显易懂的:人,只有一次机会用于选择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即便你还年轻,可是短暂的人生以及更为短暂的职业生涯并不会给你太多试错的余地,一旦决策失误,后果或许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就业之纠结在所难免。
我本人的栗子,有一些极端而无奈。遥想当年,校园招聘季开始没多久的十月底我就收获了第一份offer,它同时满足了我成为码农和去到上海的两个愿望,所以我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它(我甚至已经忘记对方开出的薪水是多少),成为班里第一个停止投简历的人。悠哉无聊中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第二年四月份,班上的同学陆陆续续都找到了落脚的地方。而我,却接到一个不亚于晴天霹雳的电话,我即将投奔的公司,由于预计的投资没有到位,准备解散团队。被逼入绝境的我,开始了忙碌而盲目的“再就业”历程。那段时间,只能用“病急乱投医”来形容,能想到的获取面试信息的地方,我每天都会去“扫街”;能拜托的同学、老师的关系,我都厚着脸皮去“哀求”。至今回忆起那些失落而失眠的夜,我内心仍然会泛起酸涩。或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大我一轮多、完全搞不清学校招聘时间窗的学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请留校的老同学在宿舍区广告栏里贴了一张招聘需求。我成了这个职位第一位而且是最后一位应聘者,具体聊了些什么我已记不大清,但是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依稀还在。另外,这份赶在系里统计截止日之前完成的三方,在外人眼里还有一份迟到的幸运,因为这个薪酬貌似排在了全班第一。
就这样一份来之不易、没得挑选的工作,却只持续了一年。性格相对内敛而慢热的我,并不适应需要大量与客户沟通的售前支撑工作。当时我们的团队,除了作为区域领导的学长以及混迹江湖多年的销售经理,就只剩下孤立无援的我,一个虽然手握高程证书,却无任何项目经验的毕业生。整天跟着以“疏通”关系为主的销售经理去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之技术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请教,让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应届生身心俱疲。煎熬了大半年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回校园,而为了完成对错误路线的纠正,差不多让我又付出了一年的光阴,以及沉淀在那些日子里、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辛酸与孤独。至于读研的两年半,它是一种没有“如果”的机会成本,因为无从获知,假设不去兜这么一大圈,我的世界会是怎样?
读研的机会成本跳出我的回忆,来到你的现实。正在找寻第一份工作的你,是不是同样也面临着自己做主的第一次重大决(纠)策(结)?当年的我没有互联网资讯可以依靠,现在的你不妨看看下面有一点理工科特色的“说教”。
“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是制作汇报材料的行为准则之一,也是我曾经从事过的咨询业的一大信条,所以我打算用IT行业常见的流程图来更为清(卖)晰(弄)的表述选择第一份职业的决策过程(顺便剧透一下:如何提升交付物的逼格,我会在介绍职场常用工具的文章中细谈):
择业决策流程这个流程图里主要涉及到四个决策点(菱形框内):
1.学历情况
(1)高中:在大学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高中毕业就直接进入社会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排除掉富二代创业的特例(其实现在的富二代都是一水的高学历),我奉劝一句,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走这条路,还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继续读书,否则迎接你的十有八九是密布的荆棘和一辈子的悔恨。在科学文明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像李嘉诚这样的奇迹,出现的概率只会更为渺茫。另外,请不要扯什么所谓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推广了十几年,随随便便打政府的脸,这样好吗?
罕见的无学历样板(2)本硕:祝贺幸运的你,除了找工作这条路,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也许对你父母而言,这算不上什么幸运):是否继续深造?判断的依据是接下来的第二个决策点。
知识改变命运(3)博士:如果你在象牙塔中已经熬到了这个等级,那应该属于不得不要“出关”的情况了。我只是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在中国,想当大学老师就一定要博士文凭?这恐怕是造成我国博士泛滥“成灾”的主因吧?不过无论何种原因支撑着你的信念坚持到此,即便真的是为了投身伟大的科研事业,现在也该出来“接客”……哦不,挣钱养家了。
读博究竟为了啥(4)专科(职校、中专、大专):国家政策的限定,导致这个等级面临着和博士一样的境况,也就是必须结束学生生涯走向社会,哪怕只是暂时的。那么,我是应该很荣幸的坦白,我也曾经属于这一类吗?的确,我是大专毕业,纵使心中万般委屈。实际上,打幼儿园起,我就一直是学霸般的存在,即使高考发挥失常,成绩也比一本线超出四五十分,但是,当年有着现在的考生难以想象的情况,例如操蛋的先填志愿再公布分数的流程以及每档的非第一志愿全是摆设的现实,估分过高、志愿爆棚让我“鬼使神差”般进入了今生永远深刻怀念的奇葩母校攻读大专,而其大专录取分数竟然会比它的一本线还要高(有了这样的提示,大家猜猜猜应该容易了许多吧)。所以,三年后,我是没有资格直接考研的。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有得选,我想我还是会优先考虑寻找一份工作。与我们当年就业率百分之百相比,随着持续多年的扩招大潮,现在的专科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所以不幸落在这个区间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建议还是不要挑挑拣拣,先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再苦熬几年把之前自己刨的坑给填起来,才是正道。在我的朋友圈里,低起点的成功案例多不胜举,这里就不拿本人作为栗子献丑了。
学历不代表学力2.技能情况
(1)本科技能:在目前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的背景下,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闯荡世界,或者心仪的企业根本不屑给你机会,那么选择继续深造或许是一条更为明智的路,也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是这么干的(虽然硕士的竞争也已相当激烈,考研只是把矛盾爆发的时间短暂延后)。不过,我还是要给出点“异见”:如果你真的有两把刷子,为何要让已经消耗了你几年时光的象牙塔,继续蚕食你所剩无几的青春?我敢保证,假如你是计算机专业,而且在本科毕业时就具备了基础的编程能力,那么投身社会真刀真枪的coding,真的比读个硕士给导师当两年廉价劳动力有意义的多。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几乎所有非理论研究专业,所以拼经验常常比拼学历更有说服力。
3:1的招录比,考研并非坦途(2)硕士技能: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掂量自己的实力是否能够拿到哪怕一个offer,那么用于读研的这几年,是被狗吃了吗?真是这样的话,恐怕没有任何文章可以挽救您了。所以,我善意的推断,在这个区间里,绝大多数人已经手握offer(即便都不如意),需要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必要在读书这条道上继续一路走到黑?也就是接下来讨论的这个问题。
考上研,然并卵3.立志科研
我之所以要“强行”增加这个选项,是因为我还心存侥幸,尤其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屠呦呦诺奖事件,让我觉得有些事情哪怕目前做的太烂,还是必须有人不计名利去做的,尤其是学术研究。如果您在基础理论学科方面天赋异禀,还请千万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诱惑而浪费您的旷世奇才,哪怕你必须利用出国深造来“曲线救国”。这次,我是反例,当初读研时拿到一个国家大奖后,导师问我是否考虑直博,我毫不犹豫的回答了“不”,原因是简单的两点:(1)我自知天资平平,书再读下去估计我的IQ卡会透支;(2)个人认为诸如管科这样的专业根本没有读博的必要。
我们是科研的主人4.比较offer
终于熬到最后一个决策点了,这也是本期议题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不少于两个的offer中取舍?下面换个工具,再上一张图:
Offer决策树一个offer最核心的三维信息就是行业、公司和职位,在这张图里,我特意增加了优先级最高的“兴趣匹配度”。另外,每个维度的第二级分支,也是按照我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孰轻孰重。接下来逐项分析一下:
1. 兴趣匹配度
兴趣是最好的……作为过来人,非常赞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每个人内心都潜伏着一股追求梦想的强大力量,如果它与你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那绝对是件幸运而畅快的事情,同时也会赋予你源源不断奋进的动力,能够在某一领域成为顶尖专家的人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然而,像我这样平凡的大多数并不是。在世俗、父母、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家只能干着并没有多少兴趣的工作,甚至连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都还没有摸清楚。例如我,喜欢文字,却被迫读了理科,还好对金钱的那点兴趣和执着,一直激发着我工作的热情。当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心有不甘的我正千方百计努力走回曾经的梦想之路,这也是为什么我此时还在利用休息时间码字的原因之一。那么,如果有一个正合你胃口的机会,行业、公司、职位都是你梦寐以求的,那么还需要犹豫什么?其他任何因素在这一刻都显得无足轻重,即使入门收入很低、工作地点偏远,但是那份幸福感是无可替代的,况且,如果你真的能够为这份兴趣无怨无悔的不倦付出,将来的回报终将不会亏欠你。
2. 行业成长性
寻找下一个风口(1)市场规模:一个行业未来可期的规模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一般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必然体量庞大,例如金融、电力、交通、通信等,这将决定业内公司的发展天花板。
(2)政策环境:行业所面临的国家政策法规,很大程度决定了它当前的发展速度,例如新能源、互联网+,在政府的推动下,中短期内可能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反例则有专车、P2P金融这些存在管制风险的行业。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高风险不确定因素,它可能直接影响下一个因子“发展趋势”。
(3)发展趋势:行业目前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影响着它未来的走势,例如传统通信业正在逐渐衰败,而立足其上的移动互联网却朝气蓬勃。也就是说,如果找准风口,飞得比猪高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4)商业模式:有稳定收入的商业模式能降低行业发展的风险系数,例如现在火爆的O2O基本还在烧钱的阶段,刚就业即失业的风险较高;可是当初互联网行业同样也经历过漫长的阵痛期才找到持久稳定的盈利方式,所以你的选择取决于你自身对风险和回报之间平衡点的把握。
(5)技术创新:革命性的技术一旦出现,对行业的颠覆力相当巨大,例如纯电动车、无人驾驶等,必将导致汽车行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行业发展机会也将有爆炸性的增长。
(6)竞争情况:垄断行业和充分竞争行业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而言,互有利弊,在大家都懂的情况下,如果有电力、石油这样的工作机会,恐怕目前能拒绝诱惑的人并不多。
3.公司特征
有认同才心动(1)公司规模:毕业后进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是一个永恒的纠“结”。正好两种公司我都待过不短的时间,个人经验认为,对于应届生而言,身处一个运作规范、制度完善的大公司,在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方面,比创业型小公司更有优势。大约只有一类人适合去小公司独当一面,那就是能力既全面又突出,迟早会自己当老板的人。不过,即便这样,先委身大公司学学人家的百年老店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对于致力于单干的人,也是有益无害的。
(2)公司老板:小公司看老板,大公司看主管。你打算投靠之前,最好利用各种机会先了解下未来上司的脾性,如果八字不合,还是趁早打消念头,否则早晚会有死得难看的时候。
(3)企业文化:如果对企业的作风和理念不认可,就永远没有融入的那一刻。所以除非存在特别诱人的理由,我想和尚还是不要冒险去道观入伙了。
(4)培训体系:面试官一般都给应试者提问的机会,建议你乘机了解下对方公司的培训体系。这可能会直接影响你融入公司的速度及和谐度,也可以让你更为清晰的看到几年后你能够触及的高度,从而帮助你判断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5)工作地点:大城市的好处是就业机会多、薪酬起点高;小地方的优点是节奏更舒适、生活压力小。这一点完全看你个人的取舍。但是如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那就让轰轰烈烈的爱情消灭所有理智吧。
4. 职位情况
好福利都是别人家的(1)专业对口:这项一直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痛,大学校园里辛(稀)辛(里)苦(糊)苦(涂)熬了几年,为了不挂科也曾熬过几天夜,但是学到的东西压根和招聘企业的要求搭不上边。其实,过来人的感觉,就算对上了口,那些教材上的陈旧知识点,也没啥用武之地。培养自学能力或者有针对性的掌握一些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技能,才是正解。
(2)经验要求:有一些职位,虽然对应届生开放,但是实际上它对经验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产品经理。所以选择时要慎重,如果有信心接受短期内大强度的挑战,那么就愉快的去面对吧。
(3)能力培养:不同的职位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千差万别,就比如前台和工程师的技能包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建议结合立志成为专才还是全才的职业发展目标,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位。
(4)发展空间:类似于“能力培养”,不同职位的上升空间不一样,但是技术类和管理类其实都有着不错的出路,所以还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来抉择吧。
(5)薪酬福利:这是一个最应该关心又最不应该关心的因素,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我建议把它的优先级尽量放得低一些。有些公司起始薪酬竞争力的确不够强,例如IBM、埃森哲等,但是如果熬过五年后再来看呢?伟人的名言总结的好:“风物长宜放眼量”,眼前的利益有时候还真是得当做“浮云”。
既开心又遗憾的开始为本文收尾,本以为一个周末就能够搞定的文章,谁知道洋洋洒洒没收住,四处找图、几番修改,折腾了一个多星期,结果仍然在很多问题上只能点到即止。既然我这个站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人,都觉得有些腰痛,那么,真正面对这么多因素需要考虑的你,此刻应该头都大了许多吧?这里再透露一个授之于渔的小妙招,请自行度娘“决策论”,用量化的方法把我画的这棵树转换为评分乘以权重的数字,这样应该比扔硬币科学得多。
决策矩阵案例写到最后一段,感谢能够坚持看到这里的各位筒子,哪怕你们是一拉到底,对我而言都是真爱。所以散伙酬宾大馈赠一句话总结:读书时积累经验不可少,择业时职业规划要趁早,纠结时长远发展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