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孝经》共背开宗明义第1-4章(第5天)《孝经·开宗明义》之一·4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继续说明孝的三个层次:开始时事亲,中间是事君,最终还是立身。最后,孔子引用诗经《大雅》里的一句话“无念尔祖”要常常忆念你的祖先,“无念”就是无不念;聿,讲述;修,修治;厥,是他的。意思是:为人子孙,要常念先祖,讲述和修行祖先的道德。
孔子是圣人,但他说话还是会引用《诗经》作为自己说话的根据,相互印证。邢昺在《孝经正义》上说:“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前面说“立身”,后面显示立身的方法、修学的路径——就是先从孝顺父母双亲开始,与父母配合;长大走入社会,与君主配合。古代社会是君主制度,为君主办事,就是为国家和人民办事。忠孝皆备,最后就立身。因此,“以孝行道”的路径就是-——通过事亲、事君,最终达到立身。
人活在世界上,到底要怎么活着呢?具体就是这三件事:事亲、事君、立身。
事亲、事君,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在工作岗位上。忠和孝是同一颗心,都强调克己复礼、配合别人。立身一定要通过与他人合作、为他人做事。家里为父母,出外为天下,这就是生命最好的安顿。这一点我们就不要再挣扎了。
我们看古来仁者圣贤,乃至于现在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是通过为人谋事而取得了成功,为的人越多、越好,成功就越大。马云是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扎克伯格就是想建一个大家能交流的平台,稻盛和夫总结成功经验说,“必须自问是否出于私心”,随时检视自己是否以任性的心态、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发展事业。美国有“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他造火箭的目的,就是担心地球毁灭,想带人们去其他星球生活。他们都是为人谋。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莫不如是。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为人,为人才能为己。世间、出世间的事业,要取得成功都得为人。这一点就不要再纠结了。有为人的这颗心,才是通往成功的路径。儒家就教我们在这点上努力,孝就是从小对治任性、自私的心,启发对别人的爱和恭敬。在家里为父母兄弟,在外面为朋友、老板,没有关起门的圣人。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每件事发生,都要问自己的发心。
《中庸》上说:“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易”就是整个天地变化、前后运转的法则,因在哪,你努力去做,一定会有这个果产生。
因此,君子就立身行道,在为人上努力去做。我们一般人呢?总想妄得,总想投机取巧,想以自私取得成功。天下绝没有投机取巧,有德、位、才的圣王,世间最高的人,都是走这么一条路。
《孝经》“开宗明义”短短一章出现了三次德,两次道。“德”是身心都得、自他都得。道就是率性之谓道,能开发出我们光明本性、无限潜能。我的老师说:“当你真心想帮一个人时,一心想利他时,你自心的力量会无限延展,发挥到极致。”所以,高到天子也一定是有所尊重、有所随顺,“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孝经》感应章)天子也要配和。天子也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要配合天下人。
现在人讲成功,都是追求个人的物质、权力。而儒家告诉我们:成功的思想是“克己复礼,仁以为己任。”我们处的这个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你能够维持得很好,人间就是一个和乐世界。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根本在哪里?就是从小的时候尊重父母,爱护兄弟。出去的话,是“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跟一国的国君,一样能够建立最好的关系。不管是纵横交叉,彼此间都能和睦共处。这么做,并不仅仅是形式上说,我这个人跟大家交情很好,重点不在外在的关系好,而是说我心里是不是有我的宗旨,最终的目的就是“立身”,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从家庭开始,慢慢地推展,一直到天下国家,始终对这个立身不但没有亏欠,而且圆满。到最后,能很圆满地完成这个立身,这个“孝”就对了!所以,“立身”这件事,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不管你高、高到什么程度,最高的天子;低到庶人,随便哪一个老百姓,都要立身。
立的根本在哪里?在于修,修才可以立,不是说随便长出来一个人就可以立。修的根本,就是“克己复礼、学而时习”,儒家很明白地指出来,整个过程就是克制私欲“克己”,做应该做的就是“复礼”,这是儒家告诉我们的立身之道。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通常是父母自己非常辛苦,可是看见孩子,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孩子吃要吃好的,为人做事不乐意,这从小就养成恶习,看见好的东西跟人家争,该做的事情想办法逃掉,这不就废了吗!所以,“爱不以道是谓之害”,父母懂得教育理念很重要,否则教孩子自私自利,就是害了孩子。正确的做法是教孩子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开始,怎么学着尊重父母。五伦的基本概念──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你一天到晚指责别人、跟人家吵,那别人也一天到晚看到你就讨厌你。我们一天到晚说别人不对,别人就能听吗?别人不但不听,反过来也一天到晚挑我们的毛病。结果,不管你走到哪里,我们两个人就不能互相融洽。反过来,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处处原谅别人、代人着想,那两个人就有机会做很好的朋友,这是“克己复礼”,对大家都好。“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自己当父亲希望儿子怎么对待自己,那么当儿子时就这样对待父亲;自己当领导时希望员工怎样做,那么当员工时就怎样做;自己希望朋友怎样对自己,就怎样对朋友,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和睦的社会基础,就建立起来了。我们以前并没有机会接受这种最好的思想理论,现在了解了,就从现在开始,好好去做,这就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中庸》上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为什么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和老师学不行么?通常我们能跟老师学要八九岁,很多习惯养成了,已经很难改了。父母是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全心全意对孩子,用全部的精神引发孩子成长,所以要从父母开始,养成学的习惯。为什么事亲不可以不知人?就是一定要了知父母的心。从行为上看,父母就是一直管着我们,可你从用心上看,天下哪有人吃饱了饭,全部精神放在我们身上,辛苦挣的钱给我们用,我们不懂的道理,他还冒着被我们嫌弃的风险告诉我们,唯有父母。面对这样的人,我们都不知、甚至嗔恨,就算不上人了。为什么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道就是这样运行的。父母全部精神为你,你也要能全部精神为他,这样做了,你也自然会有所收获。这是因果必然的关系。
《朱子集注》上说:“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这就是大人之学,始于对父母兄长的用心,这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用心。反过来,你做不到孝,或以不孝出名,那就算你再有本事,再会处事,大家对你的看法也不安心。你是好人,可是好人为什么对他妈他爸那样差呢。做任何事都要抓住根本,教育的根本就是孝悌,这也是我们中国祖先传下来的经验。华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教育可以达到的高度——内圣外王。可是如果家长不知道教育的方法,就永远无法触碰这个教育高度。教育孩子都为了以后有饭吃,这个志向就太低了。这个世界上,但凡一个伟大的人,通常他对人类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我的老师做有机农业,经历了很多艰难,他都能突破,因为他觉得必须这么做,能坚持就是因为对世界有真实的情感和责任。我们是靠这颗心成功的,某个角度上讲,能力就是心力。再说一遍:我们一生以什么心待人很重要!当你真心想帮一个人时,一心想利他时,你自心的力量会无限延展,发挥到极致。儒家的目标是立身,以什么立身?立身以道,这就是要完完全全换一种心续,换成全力以赴的待人之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说:“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孝是本善,人人该行,不分男女老少。乌鸦反哺、小羊跪乳,人不行孝就不如畜生。孝心就是爱心敬心,孝悌小溪怎样汇聚成仁天下的大江大河?就是由尊亲、敬长的血亲之情,慢慢推及至对家族、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义务担当。这都靠从小在父母身边历练学习和成长,然后时间的累积,就形成了人与人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圣贤、君子和小人。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说,孝是中国文化之“根菱所在”,圆满了就是至道之极。我国的老年人口到2025年将达2.8亿,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我们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因此,倡导和弘扬孝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孝道的教育也更有紧迫性。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人活着具体有哪仨件事?
事亲、事君、立身。事亲、事君,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在工作岗位上。忠和孝是同一颗心,都强调克己复礼、配合别人。立身一定要通过与他人合作、为他人做事。家里为父母,出外为天下,这就是生命最好的安顿。
2.现在的成功与儒家思想不同之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