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回攸县啦?一定要防护好,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千万别出门!别跟别人接触!摸了哪里都要洗手!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
刚回攸县,收到的全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温馨提示。
因为女儿不在身边,我与妻在长沙大姐家过年,计划正月初二再回攸县。
“我们在这过年,你们却在帮我们过关”“隔离病房,隔离不了外界的关心与祝福。”春晚第一个节目《春潮颂》前央视主持大佬们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让全国人民意识到了“新冠”疫情形势的严峻。
疫情就是命令。1月25日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1月27日正月初三,国务院总理来到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钝刀的“新年天子山登高”计划被迫取消;同事的婚宴被迫延期;《熊出没》《囧妈》《夺冠》等春节档七部电影也全部撤档。
疫情就是召唤。“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1月18日,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挤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我是汶川人呀!”24岁护士请战。“不要告知我的家人,不要让他们担心。”“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一名95后普通护士李慧写道。“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截止1月28日晚,全国各地医疗队将近6000人支援湖北。
正月初一电话拜年得知:家兄一家在株洲出租屋里过年,暂时没有回老家的计划;二姐一家在张家界过年,打算待过了旅游旺季再回老家;大外甥今年早早回了老家过年。因为疫情,学校党委会扩大会议只能连线参会;二姨夫因父亲去逝,回了老家渌田陪老母一起过年。
正月初二,大姨夫取消了回攸县给老母拜年的计划,并劝说准备生日宴的姊妹变更设宴时间;电话里,小姨夫取消了来长沙的计划;二姨夫只一个人回了渌田,老三母女因感冒在家里隔离观察;张家界景区暂停对外开放,因当地还安全,二姐一家决定按兵不动。
“初一一动不动;初二按兵不动;初三纹丝不动;初四岿然不动;初五依然不动;初六原地不动;初七继续不动;几时能动?钟南山说动才动!”
抗击肺炎,不出家门。宅在家里,关注动态。
朋友圈中、微信群里,更多的是有关疫情方面的情况。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七步洗手法”“怎样佩戴口罩”“疫情时期,你需要这5种心理能力”……有人做起了科普员。
“1月29日株洲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情况”“西藏确诊首例病例,目前31省市均现确诊病例,累计7711例”……有人做起了疫情实时动态报告。
“谎报、慢报新型肺炎疫情?中央出手了!多地多名领导干部被撤职”“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受新型肺炎影响,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推迟开学,具体时间由教育部门另行通知”“株洲市教育局致全体学生及家长的公开信”……有人做起了政策宣传员。
“扩散!寻找同乘人!同行者中有确诊”“紧急扩散,我们在寻找这些乘客”……有人转发着寻人启事。
“好消息!这三名医护人员出院了”“经过6天连续增长,湖北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数据首现下降”“湖北已储备新型肺炎检测试剂盒5万盒”……有人播报着好消息。
“寒假期间,严禁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线下寒假培训活动一律停止开展。”听到这个消息,大姐十一岁的小孙女兴奋地说:“这个寒假真的很悠闲!”
不要上培训班,小孙女每天除按计划完成寒假作业,准时参加网络培训外,其余的时间不是阅读新买的《哈利波特》,就是与她姑奶奶、鹿犬“芒果”一边吃着零食烤着火一边追着热剧。一部才更新至四十集的《锦衣之下》,被她们翻看成了一两百集。
“深挖洞,广积粮。学老鼠,洞里藏。躲病毒,保健康。沉住气,莫慌张。配合政府打胜仗!”
正月初三开始,风和日丽似阳春,街头巷尾好冷清。打开电视看新闻,到处都是“口罩人”。
正月初六下午,好不容易回到了攸县。在收费站测过体温回到家,妻立马丢掉只戴了不到三个小时的pm2.5大口罩。
好向往不用戴口罩,安安心心生活的美好时光。
好在再过几天就要立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