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 陌筱箫 | 来源:发表于2017-11-25 15:55 被阅读11次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我最初接触它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学教材中的篇章,那个时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的理解和背诵。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这首词完全可以作为人生的教科书。

    《定风波》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当时处境艰难的苏轼为求良田,与朋友去沙湖,不料途中遇雨,带雨具的侍从先去了,所以和同行的朋友淋了雨,大家都觉得淋雨过后十分狼狈,可是苏轼却不以为然。风雨过后,还欣然写下了这首名作。

    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声穿林打叶,我想此时诗人应该是面对狂风骤雨,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狂奔来寻得一个避雨之所,然而东坡却还是“徐行”,并劝告大家不要听这风雨之声,他的“莫听”不是对风雨的逃避,相反是一种直面风雨的超然和勇气。在狂风暴雨中,没有雨具,没有马匹,借着芒鞋一步一步徐行,诗人却认为这芒鞋轻胜马,或许这仅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苦中作乐的心态,但正是这份在风雨中的乐观,使得我们更加敬佩。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让全诗显得奇警,诗人在这里是用眼前景写心中事,这“风雨”不仅指自然之风雨,更是指人生之风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见各种磕磕绊绊,有着很多起起伏伏,还有很多你先前无法预见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即使生命这样艰难,又能怎样,因为苏轼曾告诫过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苏轼没有这样超然的态度和宽阔的胸襟,我想他也不会成为那个万人敬仰的大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他的流放之地,且一个比一个远,一个比一个荒凉,然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诗人都能泰然处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切的不幸在诗人眼里都可以以另一种姿态出现。

    一蓑烟雨任平生

    刚刚淋过雨的诗人因为春风吹来而感到一丝凉意,可是抬头却看见了阳光。风雨之后的阳光更能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回首再看来时走过的路,那一切又都算的了什么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影响不了诗人的心境,这才是真正的超然与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首词在简朴中见深意,在平淡中见警策,在被诗人伟大的人格所折服之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诗歌传达给我们的人生哲理。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的逆境中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面对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面对很多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很多人由于不能正确看待生活的得失,而走向极端,有的人去犯罪,有的人伤害他人,还有的人选择伤害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多么的不明智啊,想想诗人所经历的苦难,我们面对的又算什么了。

    相信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生活的一切。

    即使面对生活的不幸,也能淡然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ec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