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是一本曾经被清华校长送给新生的书,也是一本被读书平台好评如潮的书。
这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从中国的中国到世界的中国,老先生在书中讲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书中内容乍看似曾相识,细读却感深遂。
一、在商周更替中感悟“容”之道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自古以来不乏实例。
然而弱小的周国,击败了强大的商王国,这在当时却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奇迹。
周国认为商人失国就是因为德行的败坏,是上天对这一行为的裁决。
其实,周国是赢在了“容”的心态。
《万古江河》中说,周人在扩张为强大族群的过程中,吸纳了不少不同的分子,而其文化渊源,也是多源的。
在与商人的文化水平无法比拟时期,周人祭祀,不仅使用商人的文字记载占卜,甚至还奉祀商人的祖神。
周人铸造铜器的工艺,更是深受商人影响。
在技不如人的情况下,周人选择了“容”的态度。
接纳了来源及性质各异的族群成员及文化因素。
渐渐地,周人逐步强大起来。
明代名臣袁可立曾自勉:受益惟谦,有容乃大。
懂得谦虚吸纳学习别人之长,就会更受益,就会更强大。
二、在明帝治国中感悟“堵”之弊
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明朝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修建了明长城、实行了海禁制度、实行“八股文考试”制度……
从陆路到水路,再到思想上,看似全方位防范,却未能如意见效。
《万古江河》中说,明代的中国,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变得封闭而保守起来。
一时之间,外来力量还不能撼动这一僵化体系,但终难避免崩解。
闭关锁国并不能长足发展。
开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就立下“皇明祖训”,严令子孙不得随意修改他订立的典章制度。
这也导致明代始终处于保守内敛状态,很难有大的改革。
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集中在皇帝手上,催生了宦官当政的混乱现象。
“八股文考试”制度,不利于知识的创新。
由此可见,凡事一味去“堵”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唯有顺应潮流,顺势而为,才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在朝代更迭中感悟“德”之重
周人认为商亡国缘于失德有待商榷,然而历朝历代以“德”兴国的例子却有史为据。
贞观之治”就是最有力的史例。
唐太宗对内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厉行节约,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对外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也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纵观历朝历代,每一个以“德”治国的君主,背后都有繁荣昌盛的景象。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首位。
只有修养好自身品性,才能治理好所在的区域,使天下太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中国的中国,到世界的中国,回顾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万古江河》讲述了治国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平川缓流,愿我们都能从一时一地的片段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为人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