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诗 | 《诗经》四首之三:不学诗,无以言

读诗 | 《诗经》四首之三:不学诗,无以言

作者: 胡爸爸的通识课 | 来源:发表于2020-02-22 20:54 被阅读0次

    胡爸爸详解中学古诗文

    上一篇讲诗经留了一个问题:《子衿》如果不是爱情诗的话,会是什么诗?现在公布答案:劝学诗。

    “青青子衿”是指学生哥没错,可诗中哪一句说过“我”是一位女子啊?如果你还要争辩: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除了恋爱中的男女,谁还能有这么热烈的情感嘛!老夫子捋了捋他那稀疏的胡须,微笑着说:还有我啊……

    是的,据汉代儒家学者的解释,《子衿》说的是学校制度荒废,老师担心学生们的学业,希望他们早回学校。“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我虽没去学校,你可以来找我交作业嘛。“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我虽没去学校,你可以来我家求教嘛。

    你别说,也还真能讲得通。只不过,当胡小宝想到老师们对他“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难免“忧哉忧哉,辗转反侧”啦。

    诗无达诂(gǔ),达诂就是确切的解释。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评论《诗经》时说的话,这就是因为汉代学者往往出于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解释诗经,同一首诗常出现好多种解释。《子衿》被释为劝学,是其中一例。究其原因,还是后世儒家为古人担忧——男女授受不亲啊,《诗经》是儒家经典,怎么可能大肆宣扬男女爱情呢?

    再后来的学者慢慢承认了,像《子衿》一类的诗是反映男女之情的,但是,这不是要宣扬爱情鼓励爱情,而是要批判自由恋爱这种不要脸的行径。朱熹把《子衿》称为“淫奔”之诗。真服了这些老夫子,淫就淫吧,还“奔”。可以想见,在古代搞点自由恋爱压力得有多大。

    从《子衿》的例子可以看出,《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儒家教化的工具。那么,这就是《诗经》的全部功能吗?不,诗经曾经的功能还要更加高大上,所谓“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是论语里的话,今天常被拿来强调学习诗词的重要性,但这里的诗,不是泛指诗歌,而是专指《诗经》。可问题来了,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了?我们很难想象,春秋战国时的老百姓日常对话都是《诗经》里的句子。

    这里其实少了一个限制条件,“不学诗,贵族无以言”。在讲求自由平等的今天,贵族这个概念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周代就是典型的贵族社会,春秋时期,贵族社会开始受到挑战,这令孔子十分的惋惜,但从大历史的视角,贵族社会一直要延续到唐朝,宋以后才逐渐过渡到中国历史上的平民社会。

    贵族,就是凭借血统和身世,自然而然的身居社会顶层,不用参与劳作而衣食无忧。这在今天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贵族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显然不如平民,那么他们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就是生活方式上要与平民完全不一样,语言自然是首要的选项。

    今天英语是世界语言,但是在19世纪,英国的上流社会是不说英语的,而是说法语。实际上,整个欧洲的贵族阶层都以说法语为荣,因为法国代表了当时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普希金被视为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但出身贵族的他早期其实是用法语写诗,后来才逐渐写俄语诗。

    你可以把《诗经》理解为19世纪的法语,这是贵族社会的专属语言。

    我们可以举一个《国语》里的例子。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曾经流落各国,最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归晋国,执掌大权。《国语》记载了他与秦穆公进行外交谈判的经过。

    与秦穆公会谈之前,重耳想让他的心腹重臣,舅舅子犯跟着去。但子犯说: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我不如赵衰的文学水平高,还是让赵衰跟你去吧。与秦穆公会谈为什么要文学水平高呢?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首先赋了一首《采菽》,赵衰赶紧让重耳拜谢,并且让重耳赋了一首《黍苗》,秦穆公赞叹,并赋《鸠飞》,重耳赋《河水》。穆公又赋《六月》,赵衰赶紧让重耳拜谢。此次会晤至此成功。这怎么听着跟江湖切口似得啊!

    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段江湖切口:

    先是秦穆公赋《采菽》:君子来朝,何赐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各国诸侯来朝拜,有何东西赠他们?所赠虽然没多少,赠与车辆与马匹。

    为什么赵衰要让重耳拜谢呢?因为《采菽》是周天子赐与诸侯礼服时所吟诵的诗。在春秋时代,因为王室衰微,小国诸侯往往不是向周天子而是向主导霸权的大国朝觐,以此寻求他们的庇护。秦穆公这是以霸主自居,表示要照顾小兄弟重耳。所以赵衰赶紧让重耳拜谢。

    重耳接着赋《黍苗》:芃(péng)芃黍苗,阴雨膏之。茂盛生长的黍苗啊,正仰天企盼着雨泽的滋润。这是重耳在向秦穆公表达求援的期盼,就好比久旱之望甘霖。

    秦王赋《鸠飞》,公子赋《河水》。

    《鸠飞》是《小雅-小苑》的首章: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我忧伤的心啊,在怀念逝去的人,每天难以入眠,思念着那两个人。哪两个人呢?重耳的父亲和姐姐。秦晋曾经联姻,秦穆公娶了重耳的姐姐,后来重耳又娶了秦穆公的妹妹,所以有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结为婚姻。秦王赋《鸠飞》,意思是说我帮你可不是为了政治利益啊,我只是为了咱们之间的亲戚之情。

    《河水》指的是《小雅·沔水》:沔(miǎn)彼流水,朝宗于海。条条水流,最终都要归入大海。这是拍秦穆公的马屁:大家都来投奔你,就像江河归入大海一样。

    秦穆公听了十分得意,赋了一首《六月》:王于出征,以佐天子。有我在,你就放心回晋国掌权吧,回去后要随时准备着跟我出征啊!赵衰赶紧让重耳拜谢,“君称所以佐天子匡王国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从德。”这是故意装作没听懂穆公的话,而是把“王于出征,以佐天子”理解为让重耳辅佐天子出征。秦穆公也就坡下驴,回拜重耳。

    这场唇枪舌剑、处处机锋的外交会晤,在《诗经》的含蓄包装下,圆满收场了。

    在《左传》和《国语》中,记载外交场合以《诗经》为江湖切口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才是“不学诗,无以言”的真实含义。我们可以合理猜想,孔门三千弟子中,一定有不少是为了想从事外交工作而向孔子学习《诗经》的。

    如今,诗歌的地位不复当年了。

    作为贵族社会余韵的唐朝,诗歌还是科举考试的进身之道,想结交达官贵人,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写一首好诗作为见面礼。

    作为平民社会肇始的宋朝,还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况,柳永死后,歌妓凑钱为他安葬,并每年清明祭奠。今天的诗人有此待遇乎?

    诗歌曾承载着国家的外交职能,曾是职业发展的利器,曾是文人谋生的手段,今天,这些标签都已淡去。

    诗歌虽然发源于民间,但随着句式、韵律这些格式化的东西逐渐增加,诗歌很快就与民间语言拉开了距离。诗歌有复杂的格律,语言优美精炼,天生就适合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高等级的群体为了标榜与平民的不同,就喜欢使用这种“高级”的语言。“不学诗,无以言”,你看,你们这些不懂诗经的平民,到了我们贵族圈子里,根本就没法说话。

    所以越是平民社会,诗歌的价值越低,这个价值,是指实用价值、物质价值。平民社会的倾向是破除因身份而导致的差异,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对“高级”语言的改造,所以唐朝的小说还是文绉绉的,而宋朝之后,近似白话的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了,再后来的白话文、简体字,都反映的出平民社会不断深化的趋势。

    对诗歌来讲,这其实是个好事。因为剥离了那些实用的、物质的标签之后,诗歌的美学价值更加突显出来。在语言之美这个层面上,它仍是“高级”的,从不曾离我们远去。平民社会摒弃的是特权,而不是美,在平民社会更加富裕和繁荣之后,自然就会有更多人追求语言之美。近几年《诗词大会》受到广泛的喜爱,正说明了这一点。最近的新冠疫情中,日本舞鹤市在赠送防疫物资时写在纸箱上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发国人的赞叹,大家纷纷讨论,回赠日本时该写什么诗句呢?

    这,不就是这个时代的“不学诗,无以言”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诗 | 《诗经》四首之三:不学诗,无以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er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