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么来开篇,组织语言,写出我想表达的一些东西,但是今天,我想到了三点理论来入题,先说一下这三个理论吧。
一 《爱的艺术》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二 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构成爱情的是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元素。根据这三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情况,斯滕伯格将爱情分为八种。
圆满的爱是,当亲密、激情和承诺都以相当的程度同时存在时,人们的体验的是“完全的”,或称作圆满的爱。亲密、热情和承诺三因素的结合。真正的完美的爱情应该以信任为基石,以性的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充满热情和活力。但这种形式的爱很难坚持长久。
三 爱利克·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我不知道我是以怎样的神逻辑把这三点组织到一起的。并可以用来解释我下面想说的。
很多人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啊?”“大学怎么没有谈恋爱啊?”“赶紧谈一个吧,会后悔的。”我的回答无非是以下这么几点:没有—身边没有合适的—不后悔。
可能是我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同学,他们承担了我大部分人所认为的所需要的男友特性,一起吃喝玩乐帮忙干活聊天,陪我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复谈到人生哲学。(也可能人以群分,身边的人好像都木有男朋友女朋友)。反正,就是没有男朋友这个刚需。
实习之后,发现,尼玛,原来没有男朋友是个奇葩!有一段时间确实想过我是不是需要找一个了?我也曾想过要不要将就一下,但是,最后我还是对那个人发了好人卡(谢谢他喜欢过我,谢谢他对我的欣赏,虽然他给我打电话说把工作签在了嘉兴的时候,我曾经手足无措过,但是谢谢那些支持我的人,告诉我这不管你鸟事,最后我速度地走出了这个纠结的坑,虽然很多人觉得我在这件事情上做得。。。都不给人一次机会,但是爱怎么可以将就呢?)
我觉得,最好的对方应该是可以在一起互相成长互相进步的,价值观相符(有操作性定义的部分+直觉的部分+可描述的部分),以及等等,比如缘分,看着顺眼。当我读完大学回到家乡小镇(孙老师昨天还在说他觉得在家乡读大学和出去读大学的,出去读的绝对要成长地要快一点,而且这个成长的机会在这个时间点错过了可能就真的一辈子错过了,我说是的!),发现按着我现在这个路子/思维去找,可能真的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且不说对象,有共同语言的人都越来越少。
如果只是为了找一个人而去找一个人,那么,因为不满足亲密、激情、承诺,即使现在勉强在一起了,今后可能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开。我还在流浪,一个人似乎也更无牵无挂一些,更潇洒,更无羁绊~~可能是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以至于让我没有体会到过那样的感觉,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判断。我甚至怀疑过是否会出现一个这样都满足的情境。
但是!
当一个人偶然地出现在你的生命时光轴里,在合适的时候(在埃里克森的第六阶段的时候),我觉得他给了我开头那三种理论都符合的感觉,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样的感觉,觉得这三个理论是个很好的解释。他在亲情友情之外,给我解释另外一种爱,让我对这种爱有一个理解的机会。
只是,我不确定,是否要去做这个选择题,如果他再出一次题目,如果要做,我一定会选Ye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