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忙着消化郝老师的授课,一边忙着大群学习,再细细的看着《刻意练习》,于我着实有种困难,感觉有些消化不良,需要慢慢咀嚼!
这两天,总是有意无意之间,会在直播课堂中渗透一些自己这两天学习的一些感想,比如:告诉孩子们,大脑思维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的,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让孩子们从每节课总结时画思维导图开始;当孩子们学习、做题遇到难题时,我也会告诉他们,鼓励他们,走出自己以往做题的舒适区,不会,难题才是锻炼、提高自己思维的开始,天天做1+1,你是得不到锻炼的;告诫一部分孩子,不要埋头苦干,还要不断抬头看看当下的路是否正确?如果方向错了,正如学习一样,方法错了,学再多时间也没用……
今天课有两个孩子主动联系我说:“老师,这两天的内容我是听不懂、迷迷糊糊的”。
我心里当时是有点吃惊的,毕竟这两个学生基础都不是那种差型的,应该也数中等生的,针对这节——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节概念性的基础内容,怎么能说听不懂呢?短暂的吃惊过后,我就在想,这不应该啊?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学生的前概念没有被卷入?还是本体知识就没跟上节奏呢?
于是,我便问其中一个孩子:“你是哪里不会呢?不要说不会,而应该说的具体一点。”
过了两分钟也没见她回我,我就进一步追问:“是概念,一般形式,判断依据,还是数学思想?”
这下她很快回答我说:“一般形式”。
我就想最开始孩子回答不出来,是知识没有形成模块化的原因吗?她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模块出了问题?所以我给了一下提示,这下她很快的就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再次追问:“是一般式化简不好,还是其成立的条件不明白?”
这下她又很快的说出是化简化不好,于是我就很快的出了一个方程让她化简,很快的反馈来了。原来是她的本体知识存在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成为自己的知识,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在混用,这是典型的前概念不明晰啊,如何又能去同化现有的知识呢?所以,我让她自己去书上把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找出来,并各做四个练习,然后反馈给我。
过了一会,她拍照反馈给我,两个公式抄写正确,所对应的题目也做的很好。于是,我说看你是这块知识遗忘或者说本就不扎实,趁热赶紧去做刚才的题目吧,果不其然,她这次很快就做出来了!此刻她很高兴,说终于明白了自己哪里不会了,这下懂了!
但是,我转念又想,这种针对性的练习,书上不说一定要有大量才行吗?没有这种大量的练习,可能只会让知识停留在短时记忆区里。所以,我和她简单又聊了一些学习方法后,我又出了一道题,稍微难度加大一点,结果又出错了,这次又是公式运用出错。这时,我也坚信,知识的学习之后,必须要有大量的练习才能将它们转化成长时记忆,从而形成知识的一种“自动化”模式。所以我就和她说:你找到问题,就该不间断地去加强练习,直至熟练为止。
这时候,她又和我说:“高老师,那以后你能否把我初一的知识都补一下呢?”
我很快回答她说:“补,可以,但我不能给你都补,你时间也不允许!你得像今天这样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去练习,同时我告诉她猿题库中找到这快内容,一天在规定的时间下至少练习十题,反馈给我。”
她也很快的答应了,说突然觉得这样的方法效果真的很好。
于是我又去题库给她找了十二道针对性的题让她今天先练一下。反馈效果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但灵活运用上还是需要在今后慢慢加入提高题练习的。
通过给个别学生的量体裁衣,我在想,如果日常教学中,若能多注意和孩子交流,多去给孩子一些方法上的引领少一些说教,发掘孩子的前概念在哪里?他们已有知识的表征是什么?从而发现并找出自己的错误概念,再去合理的制定目标,通过大量针对性的练习、反馈,将知识转化成为长时记忆中,甚至自动化程度,孩子们的学习也就真正发生了!
所谓有目的的练习,不知是否就是如此去实践的呢?当然,我更希望对这个别学生的量体裁衣能扩展成面对全体学生的,那我又该如何去实践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