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教育孩子这件事儿,很多父母都在吐槽:“为什么孩子这么多坏习惯”、“怎么说都不听”……其实,孩子的很多“坏习惯”,暗示了孩子智商比同龄人高。
一大早就有朋友在发牢骚,还没等问怎么回事呢,他就自动开启吐槽模式:我家宝宝最近开始爱乱扔东西,我觉得小孩子都这样没什么问题,可我妈却不这么想啊。
她觉得乱扔东西的是坏孩子,得让孩子改过来,但凡看到宝宝扔东西就一惊一乍的去制止,弄的孩子老哭。
我媳妇可是科学育儿的忠实粉丝,就跟我妈讲,这是孩子在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是正常,不用刻意去制止的,我妈不认这理儿,这俩人天天针尖对麦芒的,我夹中间真不好做人。
今天就带着宝爸妈唠唠宝宝的那些“坏习惯”
01
宝宝爱吃手
宝宝在两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口欲期,这一时期的宝宝非常喜欢吮吸手指、衣服、玩具等,看见什么都想放在嘴巴里“尝一尝”!
但其实宝宝吃手这一动作的完成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锻炼宝宝手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性。婴儿大脑的发育需要很多感觉刺激的信息,因此经常被抚摸、有父母陪着说话的婴儿可能会更聪明。
而吃手正是婴儿自身可以完成的感觉刺激,可以刺激宝宝的口腔,促进大脑发育。假如宝宝只是偶尔吃手,并没有造成身体伤害或者造成他不被周围的人接纳,家长不用特意制止。但如果 4 岁之后还长期吃手,家长就需要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了。
02
爱问为什么
3岁的孩子就像是“十万个为什么”,对这个花花世界总是有一连串的疑问。
太阳为什么没了?为什么阴天了?
阴天为什么就要下雨了?为什么人要吃饭?
单是这一连串的问题,估计就够你一个头变成两个大了。其实啊,爸爸妈妈应该感到高兴,孩子开始问为什么,是成长的一种表现,表明他的关注点开始从自己逐渐扩展到其他东西,地上的树、天上的云、院子里的小猫小狗……
原来,除了吃饭、睡觉,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好想都去了解、探索一番啊!
养育了3位斯坦福儿子的陈美龄也说,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稍微的等待是可以的,不要让孩子的好奇心“蔫”了。
孩子的对知识的渴望,就好比对我们敞开心扉,想要说心理话。
我们一次次阻隔孩子,告诉他,这些话长大了你会明白的,孩子的心门渐渐地就关闭了。这大概就是陈美龄说的好奇心“蔫”了吧。
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无论听起来有多么无厘头,爸爸妈妈都应该认真对待,不要轻易的肯定或否定。
03
不爱午睡
孩子小时候不午睡,长大后可能更聪明。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其实,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反映了他大脑神经的成熟度。随着孩子大脑发育的成熟,他们就不再需要像小宝宝那样,必须通过一天多次的睡眠来缓解大脑疲劳、控制情绪。如果一个孩子,他已经习惯了天天不睡午觉还精神很好、情绪愉快、食欲也不受影响,那么很可能表示他的大脑神经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进入到和成人一样的睡眠模式。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Steiner与Carr研究发现:有些有天赋的孩子对于环境中的刺激会比别人有更快的反应,并且和普通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这些孩子对于陌生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不过最大的负面表现就是,这些孩子都不太爱睡觉。
当然了,千万别误解成不睡午觉能变聪明。
该让孩子午睡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午睡,如果孩子不午睡也不要强制要求孩子午睡。
04
不喜欢分享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常常有自私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这些现象都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宝宝2岁左右就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最典型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不喜欢分享,宝宝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意识非常重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宝爸妈要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不是强迫分享。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轮换和交换,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05
爱撕纸
宝宝撕纸是一个好现象,间接说明了宝宝发育好、手部精细动作有进步、指关节灵活、手眼配合协调,同时也反映了宝宝大脑功能的飞跃。
因为宝宝在6-7个月大的时候,刚刚掌握了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并会用指尖取物。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就会通过用“撕、抓、揉、拉、放”等一系列动作,来感受小手所带来的“神奇”感受。
无论是扔东西还是撕东西,这两种行为都是宝宝手部动作发育的表现,同时也是大脑配合着双手去了解行为产生的各项结果。
所以建议各位家长不要过度的阻止宝宝撕纸,相反,有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宝宝撕纸,还可以和宝宝一起撕,然后在撕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教育内容。
当宝爸妈觉得宝宝在"变坏",有一些"坏习惯"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为TA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可能是宝宝长大和变聪明的标志呢!
【本文章由新密儿童教育爸吡宝贝编制】
编制人:郑柯
代言人:郑小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