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漫谈家谱文化

漫谈家谱文化

作者: allonline | 来源:发表于2016-08-02 16:11 被阅读0次

自我介绍

后河人洛南新区,瀛洲桥南。与河科大,油坊头村相接;

刘氏一族为刘伯温后人,与鸦岭乡梁刘村,候沟刘氏同属一脉;

经历三次翻修家谱:民国12年,1994年,2016年,特别是第三次影印成刊

家谱产生与发展

名字由来

家谱重要性

章学诚谈家谱重要性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重要角色,更是一个家族联系族人的重要标志,也是族人认祖归宗的重要凭证。

洛阳市北郊吉利区北辰村的张氏祠堂。一个村里有张氏祠堂7个,在北方已属罕见。分为总祠堂,长门长孙祠堂等,而偃师市胡须奶奶的张姓,经过半个世纪的认祖归宗路,最终确定同属一脉。

       家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延续的三大文化支柱:即国史、县志、家谱之一,也是研究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蔡泽民(音译)谈中美建交时,在美国一个博物馆见到好多中国县志,这是记录中国历史的珍贵文物,我们经历除四旧,这些作为封建糟粕都已经毁掉,而在美国这些却是珍贵文物。

家谱的产生和发展

       家谱的前身最初是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当时叫谱牒,为了记录帝王家族的血缘关系,以保持继位者的血统纯正。据专家研究,产生两个阶段:一是商代的萌芽阶段,当时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谱牒的雏形;二是西周的形成阶段,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才逐渐形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当时依据门第的尊卑来选官、联姻、品人,记录家族的士与庶的文献叫谱牒,并有人专门研究认定门阀的高卑,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当时的谱牒是由朝廷设立的专门机构——谱牒局主持撰修工作,对自认士族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

        隋唐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科举制度,开始以才选人。谱牒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但还是屡修谱牒,但主要是为了培植新士族,贬抑旧士族,巩固封建统治。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随随着世家大族士家族的瓦解,谱牒彻衰弱,直到消失

民间修谱的兴起

       从宋代开始,一些大的家族开始了新式家谱的创修活动。欧阳修编的《欧阳氏族谱》和苏洵编的《苏氏族谱》开创了宋代编修家谱的先河,并逐渐以欧阳氏和苏氏家谱为典范,以二谱所定谱例为准则。他和前代所谓“家谱”的最大区别是:属于私人修编,而且是本族人自己编写(本族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钱大昕——清代著名史学家),所以,宋代民间修谱形成风气,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续修,并将修谱视作对祖先的一种孝道行为苏洵甚至说:“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

欧阳修家谱

明代修谱更为盛行;

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

洛阳地区家谱

嵩县库区乡寺庄村雷氏家谱,共有八本,光绪和民国年间各四本,历经乾隆三十年,嘉庆十年,道光九年,道光16年,光绪28年,直到民国。期间最短经历9年,最长66年,大部分为三十年。内容规定了祭祀礼仪,人员,各自分工等。特别详细到每个季节用什么样的蔬果等。

涧西区兴隆寨孙氏家谱也为一景,值得大书特书。最显著一个特点就是他是东陵大盗孙殿英作的序言。期间故事多多,当时孙为新五军军长,驻扎洛阳。偶遇孙氏族人,提及五百年前是一家,翻看家谱,未能如愿。言之正在整理可是没钱。二话不说,现拨军费500大洋,组织编纂家谱。若干年后,孙途径洛阳,特别提及此事,编纂完成,兵荒马乱,资金不足印刷。又是500大洋,于是有了现如今的孙氏家谱。(虽然是江洋大盗,却非常重视家谱编纂,可见家谱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传统家谱的编修

       汉族民间称编修家谱为“做谱”。第一次叫“创修”,后来续修叫“增修”或“重修”,一般二十年或三十年进行一次。做谱时,在宗族内设编谱组织,总领人叫“谱东”,管财务的叫“银东”。各门或各支设分支“谱东”和“银东”,各司其职。尽责登记各户人家人口出生、婚配情况,并收集做谱的丁口银。调查完毕,再请文人编写,并请德高望重的有科举功名的人做序。最后手抄或刻板印刷。

      各户领谱时,全族摆宴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同庆。家谱由各户分别保管,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定期“验谱”的习俗。届时由族长召集族人,检查家谱保管状况,如有损坏或丢失者,要视情况给予处罚。还有如祭祖一样的“祭谱”习俗。

传统家谱的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家族的来源、迁徙、演变和家谱编修、续修情况。

谱例:阐明编写家谱的原则、作用。

辈分诗

世系:记载本家族的始祖至编谱时的所有成员,按辈分列成图表,标明继承关系

家训、家诫、族规等

祠堂、祭风等情况

人物事迹

艺文

现代修谱注意的问题

平泉李氏族谱,先人为唐代宰相李德裕,与丰李村殷屯李氏同属一脉,历经千年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但五次修谱皆没有序言,也没有愿谱文字,实属遗憾 偃师市首阳山龙虎滩金镛黄氏族谱,为明代大太监黄锦一族。序言支谱序言早,总谱序言晚,各种原因不明

黄锦(?--1567年),字尚,别号龙山,河南洛阳龙虎滩人(今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人,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入宫,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cong)伴读。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熜入嗣帝位后,黄锦升为御用太监,此后又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被封为司礼监佥书,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黄锦主持重修白马寺,修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左右配殿各三楹,使"天王有殿"、"钟鼓有楼",东边建礼贤堂、疱厢,西边建演法堂、庖厢,新建僧舍120间;清淳台上修建毗卢殿及左右配殿,共占地62亩,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明史》评黄锦,说他虽然在嘉靖帝为藩王时,已经侍候在左右,嘉靖帝即位后,他掌管司礼监,督东厂,权势虽大,但还比较能自我约束,"不敢大肆"

明史《海瑞列传》记载:明世宗朱厚熜迷恋炼丹,不理朝政。一天,海瑞上书进谏,世宗大怒,命人将海瑞抓来,欲治罪杀头,在场大臣无人敢上前劝言。这时,黄锦在一旁对世宗说:"海瑞谏言之前,自知难逃一死,便买来一副棺材放于家中,等待朝廷治罪。"正是黄锦的一番话,救了海瑞一命。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他还捐资修缮了白马寺,使寺院面积扩大到60亩。以后寺院虽多次修缮,但始终保持着他修缮后的基本面貌。

洛阳东关大石桥又名"黄公广济桥",位于洛阳市区,横跨于瀍河之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横跨于瀍河之上,是古代东入洛阳城的重要通道。据史料记载,该桥,为当时的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出资修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秋,黄锦让弟弟黄子铠回洛阳建桥。黄子铠率领施工人员,于当年十一月开工,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中高11米,宽10米,长77米。桥上两边设石栏杆,桥东西两岸砌石,依次叠加,以固堤岸。该桥建成于次年五月,东关百姓都来看热闹,瀍河两岸顿成通途,士农工商皆大欢喜,人们感其义举,特在桥头刻碑纪念,命名此桥为"黄公广济桥"。"黄公"自然是指黄锦,也包含着对黄子铠的感念。百姓们都夸此桥设计合理、施工精细、广济百姓、黄公仁慈。事实证明,此桥确实坚固耐用,400多年来傲然挺立,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建桥难

据《尚书·洛诰》记载:"冬春之时,瀍河水微褰褰可涉;夏秋雨集,潦水大至,宛如江海怒涛。"因此,在瀍河上建桥难,成桥易坏,屡修屡毁,历代不绝。

河南府城(今洛阳老城)东门外的瀍河上,明初曾有"以石为脚,架木其上"的和平桥,后被河水冲毁。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时任河南知府刘本,耗白银百万两,在瀍河上修建了一座三拱石桥,名曰:"中州瀍桥"。然而该桥桥拱过小,泄流不畅,不久即被洪水冲毁。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安徽人沈文华出任河南知府,复建石桥三孔,人称沈公桥。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七月初二佛晓,大水凶猛成灾,沈公桥随流荡覆,此后两年瀍河上无桥通行,百姓苦不堪言。

黄锦建桥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回乡省亲,得知家乡父老无桥过河,便当即决定捐资建桥。黄锦委托其弟锦衣千户黄子铠亲自督办相关事宜,并嘱咐说:"建桥所需费用须自己筹措,不得向百姓索要分毫。尽快将桥建好,以便百姓通行。"

黄子铠受命后,亲自沿河勘查,后在东关城门外选定桥址。当年十一月,黄子铠率领工匠,开工建桥。仅用时6个月,瀍河上便落成一座中高11.20米、宽10.26米、长77.75米的5孔石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

尽管该桥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特在桥头为黄氏兄弟竖碑撰记,将此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

历经风雨

400多年过去,在市井喧哗与战火硝烟之中,东关大石桥依然挺立至今,成为洛阳似水流年可堪怀旧的象征。东关大石桥不仅仅是豫西地区多拱石桥的代表,而且对研究民间桥涵建筑、石刻工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黄锦其人

提起明代的太监,大家便会想到严嵩、魏忠贤之流。然而黄锦和他们不大一样,他为人正直,除了捐资建桥,还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黄锦,字尚,别号龙山,河南洛阳人,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入宫,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cong)伴读。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熜入嗣帝位后,黄锦升为御用太监,此后又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被封为司礼监佥书,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


1.体例完备,记述家族祭祖、修谱、建祠、善举 等重大事项

2.新修家谱要认真考订,实事求是,特别不要将历史上的同姓名人做为自己的祖先。(同宗不同派)

3.体现男女平等。

4.记述族人事迹,不要把家谱编成户口册。

5.家规族训

6.捐资名录。

7.其他事项(子弟勤学、孝子孝媳、长者生卒年月)。

洛阳姚氏族谱一页

相关文章

  • 漫谈家谱文化

    自我介绍 后河人,洛南新区,瀛洲桥南。与河科大,油坊头村相接; 刘氏一族为刘伯温后人,与鸦岭乡梁刘村,候沟刘氏同属...

  •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

    柳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谱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通过家...

  •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

    柳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谱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通过家...

  • 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柳哲 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建祠堂,修祖墓,纂家谱,立家训,更是蔚然成...

  • 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柳哲 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建祠堂,修祖墓,纂家谱,立家训,更是蔚然成...

  • 互联网+家谱是对传统家谱文化的一种保护

    互联网+家谱是对传统家谱文化的一种保护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

  • 家谱-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

    点击“云家谱”关注回复您的姓氏获取家谱资料 云家谱中心, 一个您分享家族文化,寻根问源,认祖归宗的地方。整理百家姓...

  • 漫谈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词得拆开了读,刘勰说文是纹,是天地间自然的纹理,也就是道。化是一个动词,感化啊教化啊孕化啊之...

  • 文化漫谈

    看了一个小视频,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论文化。 她说,她平时注重给学生灌输文化的元素。 走到今天...

  • 文化漫谈

    对文化的鼓吹已恒久,但文化认同却还需努力。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知识普及,学术交流的深化,理论素养的提高,正确理论的指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谈家谱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so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