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关于“战国四君子”的叙述不多,更多详细的资料要看《史记》,或者至少搜索引擎搜一下。
但因为是《通鉴笔记》,还是参照《资治通鉴》的选事来展开,然后看看司马光想传递些什么东西。
在我的少年英雄梦里,“战国四君子”是一个熟悉的名词。想象中他们冠带英姿、少年倜傥、智计过人、乐善好施。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里,他们受着周遭势力的掣肘,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无奈,他们和别的历史人物或许并无两样。
孟尝君田文
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个儿子,田文是田婴一个贱妾所生。
但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略,他向靖郭君建议散财蓄养宾客。靖郭君便让他主持接待宾客,之后田文善于接人待物的本事让他赢得了所有宾客的赞誉,宾客们纷纷向靖郭君建议立田文为嗣。
靖郭君死后,田文就嗣为薛公,号称孟尝君。孟尝君延续他轻财好士的作风,延揽天下游士及罪人,并舍业厚待他们及其家人。
这样没多久,他就养了数千门客,而且这些门客竟都认为孟尝君跟自己最亲近。这一点太厉害了,想想我们平时在班级里、在办公室里能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就知道了!于是孟尝君的大名传遍天下,时人莫不敬重他。
孟尝君能纳谏,而不在乎进谏之人的品行和动机。
他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赠送他一个象牙床。他让登徒直护送回齐国,但登徒直不想送,便将宝剑送给一个叫公孙戌的门客让他免于护送差使。
公孙戌便向孟尝君说了番义正词严的话:“小国致相印于公子,是因为公子能存亡继绝,仁义廉洁。您现在接受这么贵重的赠礼,以后所到的国家该赠送您什么好呢?”
对孟尝君这样的人,名声是极重要的事,他马上便意识到不妥,就拒绝了赠礼。
公孙戌这边得意洋洋的正要离去,孟尝君看出他意气飞扬,便叫住他盘问。公孙戌只好如实相告。
但孟尝君并没有责备他,反而告示门客:“有能弘扬我的名声、劝止我的过错的人,即便私下接受馈赠,也没关系,只要尽快入谏”。
关于孟尝君还有一个故事,跟成语“鸡鸣狗盗”有关。
起因是这样的,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名,便使手段使其入秦,拜为相国。
但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相秦,必定重视齐国利益,这样秦国就危险了。”于是秦王以楼缓为相,囚禁了孟尝君,准备杀了他。
孟尝君让门客求救于秦王宠幸的妃子,妃子要求得到孟尝君的狐白裘,却不巧狐白裘已经先给了秦王。恰好门客中有个盗狗贼,这人就趁夜进入秦国府库,偷出了狐白裘献给妃子。
妃子在秦王面前美言几许后,秦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却旋即反悔,使人追之。
孟尝君逃至边关,按秦法,鸡叫才能开关放行,这时天色尚早,而追兵将至。门客中又有个善于学习鸡叫的人,四野的鸡都跟着他叫了起来。
关门大开,孟尝君得以逃脱归国。
所以交朋友不妨抛弃门户身份之见,三教九流海纳百川的好。
平原君赵胜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惠文王即位后封他为平原君。
平原君同孟尝君一样,喜好养士,食客也达到数千人。
《通鉴》里关于平原君的事迹仅说了他养的一个叫“公孙龙”的门客,是个诡辩家,赵胜还挺器重他。
赵胜要公孙龙跟孔穿辩论“人有三耳”,辩才胜之,大道被虐,因为人只有两个耳朵是显见的事实。
赵胜又要公孙龙跟“犀首”公孙衍辨“白马非马”,公孙衍说根本不屑跟这种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诡辩家辩论。
之后赵胜和其他的门客就不再把公孙龙当回事儿了。
结合司马光把纵横家们也归为“辩诈”之流,老人家大约是极看不上夸夸其谈之人的。
另外关于平原君的叙述则都在以信陵君为主角的两个故事里了。
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
这一身份相当敏感,而魏安釐王又是多疑的主儿,信陵君身为宗室又效仿孟尝君和平原君的辅政方略,延揽宾客。
虽然魏国衰落,魏王仰仗信陵君的地方颇多,但深受猜忌的信陵君的一生毕竟颠沛郁郁。
长平之战后,秦国进围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信陵君窃符擅杀大将晋鄙,帅军救赵,后来虽说解了邯郸之围,却不敢再回魏国。
信陵君与宾客们寄居赵国,赵王和平原君感其全赵之恩,对他尊崇至极,并要封他五个城池。但他言辞极尽谦让,不敢称功,最终竟使赵王都不好意思说出封地的事情。
最后赵王把鄗城送给信陵君,以为汤沐邑,而魏国方面也仍然尊其为信陵君,但魏无忌总是无颜面归故国的了。
信陵君在赵国听说有两个隐士薛公和毛公,便想见他们,但两人拒绝见他;于是信陵君就徒步去拜访他们,并与之一起出游。
平原君听说了此事,不以为然。
信陵君便说道:“我是听说平原君贤德,才背弃祖国来救援赵国。现在看平原君交游之人,徒显阔绰,竟不是为了寻找有才之人。我跟着薛、毛二公出游,还怕他们拒绝我呢,平原君竟然引以为耻。”
于是信陵君收拾行装,准备离开赵国。赵胜急忙前来免冠谢罪,才留下了公子。
公元前247年,蒙骜帅军伐魏,魏军数败,魏国有累卵之危。
于是魏王派人到赵国来请信陵君归国。
但信陵君恐惧被治罪,不肯归国。还告诫门下:“有人敢为使者通报的处死。”
于是无人敢进谏。
毛公、薛公二人求见信陵君,对他说:
您之所以名重诸侯,是因为魏国的存在。
现在魏国生死存亡之际,公子见死不救,一旦秦军贡献大梁,将魏国宗庙夷为平地,公子将以何面目立足天下?
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大变,马上准备车架回到魏国。
魏王握着信陵君的手啜泣不止,并立即任命他为上将军。
信陵君派人求救于诸侯。
诸侯听说信陵君归故国为将,纷纷遣兵救援魏国。
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大破蒙骜,并乘胜追击至函谷关下,然后退兵。
但之后,在秦国的离间之下,信陵君和魏王之间嫌隙重生。
郁闷的信陵君从此沉迷酒色,于公元前243年郁郁而终。
春申君黄歇
黄歇是四公子里最不显名的了。而且楚国王室熊姓,于是四公子里只有黄歇不是宗室子弟。
黄歇的辉煌起于公元前263年。
这一年,楚顷襄王患病。而黄歇和楚太子熊完同在秦国为人质。
黄歇对应侯范雎(时为秦相国)说:
楚王恐将病重不起,如果您能运作太子归国,则太子一定会敬事秦国,对您也会感恩戴德;
如果太子无法回国,则不过是咸阳城里一布衣百姓;
等到楚国更立新君,必定不事秦国,因此与楚国交恶,不是上策。
范雎也认为这是件利己利国的事情,就对秦王说了。
然而变法之后的秦国是最峻刻求利的,秦王仅允许楚太子的师傅先回国刺探情况。
黄歇得到答复后与太子谋划说:
秦国扣留太子您,是为了换取利益。
而现在太子您不能给予秦国实际利益,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内。
大王一旦归天,您不在身边,必定由阳文君的儿子继位。
不如您与使者一同逃回楚国,由我在这里冒死遮掩。
于是太子乔装成使者的车夫混出函谷关逃回楚国;
而黄歇守在太子馆舍,推脱太子患病拒不见客。
如此耽搁多日,揣度太子已经脱离险境,黄歇便亲自向秦王摊牌:
楚太子已经远遁归国,请大王赐我死罪!
秦王勃然大怒,便要处死黄歇。
应侯范雎赶紧劝止秦王说:
黄歇身为人臣,而能献身救主,楚太子即位,必定重用他。
不如赦免他的罪,释放他回楚国,以结秦楚之好。
于是黄歇得以归国。
三个月后,楚顷襄王薨,考烈王熊完即位;
任用黄歇为相国,以淮河以北的土地封给他,号曰春申君。
后来,楚国丢掉了淮北的土地,春申君又封于吴地。现在江阴的“春申故地”和“黄山”隔着两千多年还在述说着春申君的故事。
考烈王时期,春申君是极受信任的。
公元前242年,六国联军攻秦之战中,黄歇甚至被推为盟军统帅。
但这场战争以联军失败告终,此后考烈王对黄歇的信重不如从前。
春申君后来死于李园之手,源于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
春申君的儿子被考烈王立为太子。
这个事件颇类似于传说中关于吕不韦是秦始皇亲爹的事:
考烈王一直无子;
黄歇娶了李园的妹妹,播种之后把李妹送入宫中;
李妹生子后深受考烈王宠幸,李园因而得势;
一则为了保守秘密,二则为了铲除政敌,李园就请刺客把春申君给暗杀了。
所以呢,黄歇不是宗室弟子,但是熊姓一代宗主的爹。能够与四君子并列,这恐怕也是一个原因了!
故事之后
四君子是战国后期的重量级人物,所以他们的详细事迹远远不止这些。要详细了解便要再读些书或查些资料。
四君子蓄养门客辅政的方式,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现象。究竟是如何演变成这样一种模式呢?
四君子中以孟尝君和信陵君为代表,像一支独立武装或者一个咨询公司。往深处想,也许门客恰是各国贵族之间搭建关系网的关键节点。
再深处想,东方各国之间贵族势力盘根错节,也因此影响到诸侯王的号令,信陵君擅杀魏国大将就是个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