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需求虚线和供给曲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剩余”,或者叫“消费者剩余”。
在需求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其实都代表着他愿意付的价格,代表着一个人对商品的个人估值。
结合到个人估值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个人估值是为了获得这个单位服务愿意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最多的商品。他可行动,可追溯。
而个人估值和个人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说,冰箱有价值300元的实物,没有电就会坏掉。对于个人来说,对供给冰箱的电的电价只要不超过300元,我们都会愿意支付。
而实际上我们为此只支付了1元钱。
这个1元钱和300元之间的差距,就叫做“剩余”。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享受着巨大的剩余。
同样,生产者和商品供给者,也享受很大的剩余:实际上电的价格再低一点,发电厂还是愿意卖的,他们也享受了个人估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享受了剩余。(利润)
那剩余归谁?通常这个名字叫“消费者剩余”,听起来像是这剩余属于消费者。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这个剩余主要也是消费者个人估值和他们实际付出价格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产生的。
没有消费者的估值,就不会有剩余,没有生产者的提供,也不存在剩余。所以老薛建议把他们成为“交易剩余”,更为准确,不偏向于任何一方。
这就是“剩余”的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