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习《创伤与复原》第七天,越来越感觉作为中文和法学背景的人要学好心理学确实有点困难。禁闭畏缩,作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三个重要症状,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具有哪些痛苦体验?对于我们这些几乎没有临床经验的初学者来说,看来光靠学者们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精彩,但还是雾水一团。有时候想,总不能自己亲自去当一回患者吧。所以,现在是越来越羡慕丁哥的医学背景以及黑先生长期和法轮功分子做斗争的丰富工作经历。
但困难再多,我们还是要学习前行不是?
禁闭畏缩的核心状态是意识的改变。怎么理解意识的改变呢?让内称为“解离”,布络伊尔和弗洛伊德则称它为“双重意识”。即从一般意识中分离出来而保存痛苦记忆之处。有病患艾琳案例为证:她对母亲逝世前后大约两个月期间所发生的事毫无记忆。当催眠处于出神状态时,她即能重现所有那两个月发生的痛苦事件,包括死亡的场景,宛如它们就发生在当下。还有经受强暴罪行的创伤患者如此描述这种状态:“当时我离开我的身体,我就在床边的上方,看着这一切发生……我从无助感中游离出来。我就在自己旁边,在床上的只是一具躯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离又不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这种被分离出来的东西还继续存留在意识里而非进入潜意识。这里又有卡迪纳记录的一个海军退伍军人的案例为证:患者抱怨长期的知觉麻木无感、疼痛和腰部以下冰冷,但否认在战争期间有任何创伤经历。在没有催眠的情况下,经由不断询问,他忆起服务的军舰沉没时,他泡在冰冷的水中数小时等待救援的情况。
这种创伤性意识的解离大部分应该是在体内自动产生的,就好像我们身体的自动防御系统。但这种自动解离的生物性原理是什么,专家们都说是个迷,……那我们就猜迷的资格都没有了。
但还有无法在体内产生自发性解离的受创伤者,他们就可能通过酒精、镇定剂或者毒品来帮助解离。心理学家卡德和汉丁用大量的案例给予了证明。说到喝酒,我真的还有个案例。那是一个女中学生,本来成绩很好,而且犹以数学拔尖,经常都是学校第一名。但有一天不知道是算命的还是医生告诉她,她们家有隔代遗传的精神病。她一算,刚好到她这一代就应该有个精神病出现,于是一下瘫坐在学生宿舍的床上,接着也没有上晚自习,就一个人喝了一瓶白酒。后来经过案例跟踪知道,最终她没有成为精神病患者,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创伤性障碍,但还是没有考上大学。这女孩子平时什么酒都不喝的,更何况是喝白酒,而且一瓶。只能说明这时有强烈解离的需要吧。
不管是自动还是“手动”,其目的都是为了逃离恐惧和痛苦。但专家们提醒,由此也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因为这种情绪就像人体中的肿瘤,只要还存在,如果不采取疗癒措施,就会慢慢长大,逐步损耗患者的生活,使创伤事件的影响永远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