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1-03

2020-11-03

作者: 凯文east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13:05 被阅读0次

    第一章学会提出好问题

    必要性:

    1.通往合理的结论的道路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与问题相伴,发现并提出问题往往体现出了读者的思考。

    2.关键问题的提出,可以让所有听到问题的人得到更多信息,引导讨论的方向

    怎么做:

    1.拥有相互关联,侧重点鲜明的提出关键问题的意识;

    2.拥有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

    利: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与观点,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弊:无法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观点做出取舍与评判,单纯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容易迷失在大量的知识之中。

    淘金式思维:

    与海绵式思维做出对比,更加重视与知识的互动性,更重视所获得知识的价值

    ,而不是单纯强调获得知识的数量。

    批判思维的分类:

    弱势批判思维:

    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目的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到观点或论述

    强势批判思维:

    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一视同仁,强迫自己辩证的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敌人。

    第二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定义: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论题的分类:

    1.描述性论题:对各种描述的准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关键词:是不是、是什么、多少、怎么样等。

    2.规定性论题: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关键词:应不应该、应该

    辨认论题时,一个常见的错误:陈述这个论题的正确方法只有一种,其他都是错误的。

    怎样找到结论:

    1.找到论题是什么:先看标题,再看第一段,如果没有再往下浏览几段

    2.寻找结论指示词:当看到指示词时,需要提高警惕。常见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当你想将你的结论明确无误的传达给对方的时候,应该用指示词来强调自己的结论以便引起别人的注意。

    1.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在文章特定位置(开头和结尾)出现。

    2.注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3.检查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4.问一问“所以呢”。

    第三章理由是什么

    理由的定义:理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论证的特点:

    1.论证必有其目的性

    2.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3.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的理由。

    找出理由的步骤:

    1.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找出为什么作者相信它

    2.把每一个支撑结论的观点当作理由,注意理由提示词,很多理由都是提供成句的一些陈述。

    3.先找理由,后得结论

    写作建议:

    1.在做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2.选定论题,然后开始着手研究。

    3.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指示词,提供提纲与蓝图)

    第四章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必要性:能否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我们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我们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合理的评价。

    找准关键词的步骤:

    1. 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关键词指的是在论题中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的词语。

    2.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找出在作者的理由中,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词语。

    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一个词越抽象,越有可能做出多重解释。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里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遥远,它的意义就变得越来越抽象。

    4. 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即采取和作者相反的立场,会选择用什么不同的方式定义某些词或短语。

    找到关键词后,接下来要检查这些词有没有歧义(歧义是指一个词可能存在多种含义的现象),这时需克服几个主要心理障碍:

    1.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2.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都存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含义,此时,需要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与歧义相关的问题:

    很多术语都存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含义,此时,需要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要找到并弄清楚歧义,首先必须知道这些词可能包含的含义。意义通常表现为下列三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和具体标准定义。大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进行客观评价时,前两种方式并不合适,而字典上对词语的定义有时候也并不合适,这时,我们就得从文章的上下文语境中找出这个词的潜在含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使用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

    内涵意义是我们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感情上的联想意义。

    有些词语外延意义相近,但内涵意义所激发的情感反映大不相同,它们感动我们的能力大大超越了本身的描述性含义,可以暂时让思维短路,通过连同情感绕过描述性意义,欺骗人们的思想。因此,要对一些词语引发我们的情感保持高度警惕。

    针对理由中歧义的解决办法:任何一个理由如果包含了歧义,让我们无法判断能否接受这个理由,那就干脆忽略他。你没有义务评价那些不明确的想法或选择。

    第五章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的定义: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假设的特征: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价值观假设的定义:

    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好

    找到价值观假设的方法:

    1.检查作者的背景,尽量找出作者通常持有的价值倾向,但需要注意,不是因为一个人身为某团体的一员,就一定会认同团体的特定价值取向。

    2.注意作者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为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

    3.反串,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4.找一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

    5.寻找类似的社会论争,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的定义:

    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样的一种看法。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1.通过填补缺少的那些联系来重建推理。

    2.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

    3.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4.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

    5.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6.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第六章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的定义: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命名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成立的前提则是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推理的步骤

    1. 找出结论和理由

    2. 记住结论并思考我们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我们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作比较

    3. 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 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 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我们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

    6. 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

    常见谬误:

    [if !supportLists]1.     [endif]人身攻击谬误: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if !supportLists]2.     [endif] 滑坡谬误: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为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又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if !supportLists]3.     [endif]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if !supportLists]4.     [endif]偷换概念谬误: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if !supportLists]5.     [endif]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的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if !supportLists]6.     [endif]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if !supportLists]7.     [endif]诉诸情感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if !supportLists]8.     [endif]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们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if !supportLists]9.     [endif]虚假的两难选择攻击: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以此来过度简化论题。常见关键词: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

    [if !supportLists]10.  [endif]乱扣帽子谬误:

    [if !supportLists]11.  [endif]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证据或具体的优缺点。

    [if !supportLists]12.  [endif]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if !supportLists]13.  [endif]循环论证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即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这样的论证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

    [if !supportLists]14.  [endif]一厢情愿谬误:形式是我希望X是对的,因此X是对的。一厢情愿谬误混淆了应然与实然的差异。

    [if !supportLists]15.  [endif]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if !supportLists]16.  [endif]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if !supportLists]17.  [endif]错误类比谬误: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不相关的不同点。

    [if !supportLists]18.  [endif]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if !supportLists]19.  [endif]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20.  [endif]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if !supportLists]21.  [endif]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第七,八章 证据效力如何

    两种断言的概念:

    事实断言:推理中包含的对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和将来是什么样的看法,持论者希望我们将这些看法当作事实来接受。这些看法可能是结论,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设。 • 孤立断论:一个断言需要证据,但又没有看到证据,即它是一个没有用任何方式加以正式的断言。证据的定义:持证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实施断言的可靠性。

    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直觉的定义=:直觉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直觉存在的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隐私性,别人无法判断它的可靠性

    [if !supportLists]2.      [endif]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极大地忽视了相关证据,并且反映出强烈的偏见

    因此一个结论或理由的争议性越大,在提供证据上花的精力就应该越多。

    第九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的概念: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必要性:

    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可能造成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比较各理由时,使用的标准:逻辑上的合理性、与所学其他知识的一致性、以前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第十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找出数据欺骗性的方法有:

    1.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不明来历的统计数据是能证明任何论点的。

    2.令人困惑的平均值:有三种平均值计算方法:平均数、众数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全距(和数值分布

    3.持论者用数据证明了另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

    4.当遇到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时,一定要当心相关信息的缺失。

    5.当只有绝对数字时,问一问百分比;当只有百分比的时候,问问绝对数值。并且要弄清数字是和谁做比较。

    第十一章 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人们在论证中通常会省略一些信息,因为:

    1. 时空限制;

    2. 受众注意力有限,信息没完没了会感觉厌烦;

    3. 持论者所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4. 作者想要欺骗你;

    5. 作者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和你不同,有不同视角。

    我们需要注意被强调的行动的潜在/长期负面后果是什么。

    第十二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不合理的二分式思维方法: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会过渡限制我们的视野而破坏了推理的进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1-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vb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