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生中会有扮演多少个角色?会是父母的女儿、是丈夫的妻子、是孩子的妈妈,是公婆的儿媳妇……无论哪种,她们对生命诠释是不尽相同的。
有人忙忙碌碌最后抱憾终身,所,有人淡定从容度过一生。
再读《我们仨》的时候,我也多了一个角色,孩子们的妈妈。重读这本书,原来看不懂的地方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人生的伴侣和女儿相继离去后,92岁高龄的她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在整个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的章节很少,除去附录,只有三个章节。章节的排版打破传统传记的流程。这本书把杨绛先生的梦境放在前面两章,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梦境里让我们真实的体会到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切肤之痛。
这两章的内容赚足我的眼泪。杨绛先生的语言简洁沉重,每一个场景,她的描述让每个人读起来都是五味陈杂。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
在晚年,这些梦境里无不寄托着对女儿圆圆的担忧和想念。读到她描述圆圆离去时的梦境,更是让人心如刀割。
老年人总是爱做梦,见不到圆圆,便开始担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通过梦境把对女儿和丈夫的牵挂都表达出来。
当梦境里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开后,家已经变成客栈,这本书回忆录才正式拉开序幕。
回忆部分很长,在先生的回忆里,她的身份也几经变化。从父母的女儿变成了钱钟书的妻子,再到圆圆的妈妈,这些身份的变化贯穿这《我们仨》全书,也贯穿了先生的一生。
《诗经》有云: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他们真正做到了珠联璧合,相濡以沫。
更重要的是无论环境的变化,她们始终都是不离不弃,在动荡的年代里守护她们的幸福。
对先生来说爱是一种成全,爱是一份责任,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互相尊重。
她毅然放弃自己的学位,陪着丈夫出去留学。对家务也不精通的她依然照顾着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的钱钟书。
因为爱情,她也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台灯砸坏了她会修,门轴弄坏了她会修,甚至钱钟书生疮了,她也会治疗……
钱钟书曾说过不再分离,只有死别。没想到最后一语成谶,这辈子他先行一步离开了她。
圆圆的出生让杨绛先生又多了一个身份:妈妈。再描写圆圆的文字里,无不透露出杨绛先生对圆圆的喜爱和对圆圆的欣赏,也透出了对丈夫的欣赏。
因为她总是提到圆圆长的像爸爸,圆圆看书的姿势像爸爸,圆圆说话写字的神情像爸爸……
圆圆不仅聪明,学习成绩好,更是会照顾父母。在文革时候,当父母被举报成为”牛鬼蛇神”,她说“思想上划清界限”但还是会一针一线地为妈妈做一套睡衣,还为爸爸找出他爱吃的夹心糖,并且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把糖纸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可以想像杨绛先生当时描述这些情节的神情,一定是满脸微笑,向往回到从前。
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锺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
人生最大痛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令她们骄傲的女儿旧病复发先离开了她们。这个部分在梦境里有详细写过,在回忆录里未曾仔细提到详情。
九十多岁的人,独自一人回忆逝去的家人,这种场景莫名觉得有些残忍。但如果没有这些回忆,我们也不曾得知她们这一辈子的悲欢离合。
在书里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无论身份怎样变化,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着一颗淡定从容的心。
在回忆里,她不抱怨环境,也不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这些艰苦的环境对她来说,是一种磨练。
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她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文革大革命结束后,著名的《堂.吉诃德》也顺利翻译完成并出版。
《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杨绛先生来讲,她的钟书和阿圆从未离开,只是走散了。她还是他的妻子,还是她的妈妈。
一个人的家不再是家只是一个客栈。《我们仨》的回忆到这里嘎然停止。
很多人读《我们仨》会被爱情打动,而我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妈妈,更喜欢的是杨绛先生的从容。
这种内心的安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不管身份角色怎么变化,不管社会怎么变迁。做好自己内心的样子,足矣。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00岁杨绛先生的感言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