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同学聚会,回家已是十一点多。今早竟然能睡到六点二十,让我喜出望外,看来睡眠已不是问题。
这几年,疫情导致我们师专毕业的这帮同学见面不多。这次,趁着远在外地的同学来招贤纳才的机会,在城里的部分同学聚在了一起。
我的这位同学,每年全国各地招商引智,疫情放开后今年主攻方向在国外。我们都有些奇怪,他所在的计划单列市、海滨城市,应该是全省人才荟聚的地方,也是大部分年轻人在省内工作的首选,还用得着带队大张旗鼓地参加一个三线城市的学校招聘会?
他说,很简单,他只来这里,家在这,老母亲还在老家。高铁到站后,同学就开车拉着他去看望老母亲了,其他人去宾馆。尽管只在家呆了几十分钟,但老母亲非常高兴。还有一个原因,见见同学,在他一直读到博士以后,感觉最亲的还是刚上大学的这帮兄弟姊妹,没有距离感,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过来。三是现在各地招人才都有些疯狂了,内卷严重,省里考核,招985、211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自己所在地有先天优势,为啥不来呢。
说起内卷,他说自己的观点是省内最好不要自己抢自己 ,眼光应当向外,抢外省的、抢北上广、抢国外的人才,那才是主战场,但是好多地方的导向,县外、市外就是外,所以大家窝里斗,自己卷自己。
其所说很有道理,特别是他所在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枝独秀,省会城市都赶不上,吸引力很强,站位与省内其他城市不是一个档次,政策措施很活,待遇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他们的目标,普通高校早已不是重点,名校学生、国内国外的高精尖才是。但从另一角度看,其他城市,特别是一些内陆城市,优势不显、政策不活,本身人才流失严重,本地的高校学生都留不住,想如他一样往外走,招到高质量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嘴上喊着要并重,但自己人必须得努力留住,不内卷又怎么办。起点就不同,即使有一样的思路,实现途径也有难易,结果更是迥异。
我们这班同学,到目前为止,49人中已有一人离世,有两人失联。明年是毕业30年,弹指一挥间。大家脸上都有了皱纹,发福的发福、秃顶的秃顶,虽然都彼此恭维变化不大,但谁也明白岁月就是把杀猪刀,刀刀让人老,大多数人已迈进50岁的行列。所以,明年的班级聚会,应该是这几个十年聚会的顶峰,身体尚可、精力还行、孩子还不用很操心,还能放心地走家门。以后的四十年、五十年就很难说了。大家很是期盼。
人生过半,感慨很多。说起人死亡的三种形态:
一是生物死亡。就是生命失去了特征,每个人都逃离不了。脑死亡,机能全部丧失,生命静止,跟财富名望权力没有任何关系。
二是社会死亡。生命没有了,亲属朋友知道自己离去了,但还有人缅怀,清明过年还有人祭拜,到诞辰或逝世日还有人纪念,生命的被动意义还存在。比如一些名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三是绝对死亡。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和记录,没有人知道自己来过这个世界,就算曾被历史记载过、家族流传过,但随着时间推移,也会逐渐被遗忘,不再被需要。我们大多数人最后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来过这个世界,好好去经历生命的过程,好好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问心无愧就好。功成名就、梦想成真,原先所追逐的都已经看淡。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尽管通讯很方便,随着年龄增长,面对面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家很珍惜。
这也是有效社交的一种,从中能吸收到营养、也能丰富自己的内心。有感情有意义,很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