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打算讲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以及他的主要成就。第二部分说一说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
第一部分:朱自清生平和主要成就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朱则余,在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担任了多年的承审官。他的父亲名叫朱鸿钧,字小坡,是一位读书人。后来朱自清随父去扬州做官而定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童年的朱自清是孤独寂寞的,但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7年(19岁)寒假,朱自清与父母亲包办的女子武钟谦结婚。武仲谦是当时名医之女,温和娴静。夫妻感情很好。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引起当时诗坛的广泛注意。
继而他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这篇散文显示出了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 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1929年11月,与朱自清一起生活了12年的妻子武钟谦因病去世。留下三子二女。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两人在上海举办婚礼。参加婚礼的有茅盾、叶圣陶及丰子恺等人。从此,陈竹隐作为一名小朱自清7岁的少女,走进了一个有着5个孩子的家庭,一下子承担起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坦然地陪伴丈夫朱自清先生走过了风风雨雨近17年的人生路。两人育有二子一女。
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同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
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朱自清和他的父亲
说到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他的名篇《背影》。朱自清在《背影》里面讲到:“我和父亲好几年不相见了,我忘不了他的背影。”为什么父子之间会好几年不相见呢呢?
因为朱自清和其父朱鸿钧的关系曾经是决裂的,而父子俩最初的矛盾根源,就藏在课文《背影》的一句话里:“祖母过世后,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虽然朱自清没有具体说祖母为什么过世,中年父亲为什么交卸差事。但这两件事其实是有关联的,而且对家庭的影响甚大。
“祖母过世”,是被她的儿子,朱自清的父亲气死的。原因是:朱鸿钧升官做了徐州榷运局的局长后,私欲膨胀,瞒着家里,娶了一房小妾,试图金屋藏娇。民国之初,已经开始实施一夫一妻制了,但体制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本也无大碍。
但扬州家里的潘姨太发现后,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徐州一哭二闹三上吊,搞得满城风雨,这件事情最后就闹到了当地的报纸上,成了大丑闻。这件事强烈地刺激了祖母。
然后朱鸿钧又由“桃色事件”被牵扯出挪用了公款的事,他就被迫交卸了差事。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他当时的官职:榷运局局长。"榷"表示专卖专营,而"运"则指运输。也就是说榷运局是掌管专卖专运的单位。而榷运局局长就是对特定商品如烟酒进行专营和运输管理工作的官职。这个职位相当于现代的烟草或酒精专卖局局长。
而朱鸿钧却不得不辞了这个肥差。朱自清的祖母不堪承受儿子的变故,就被活活地气死了。
父亲本是家庭的顶梁柱,如今因为赋闲,家里就没有了经济收入,朱自清不得不提前毕业参加工作。为了补贴家用,他把自己工资的一大半都寄回家里。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还是觉得儿子给的钱太少了,还利用熟人关系把朱自清的工资全部占为己有。即使如此,父子关系还没有决裂,直到父亲做出了让朱自清无法忍受的事情——父亲让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变得抑郁。
朱鸿钧丢官赋闲之后,就把气撒到爱笑的儿媳妇身上——他只要看到儿媳妇笑,心里就非常难过,他就开始骂人。而朱自清的母亲也把家中的“衰气”归于武仲谦的“爱笑”上。慢慢地,武钟谦脸上的笑容没有了,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朱自清后来知道了妻子变化的原因,他看着心爱的妻子被父亲折磨得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彻底爆发,父子俩断绝了关系。
作为一个安静、善良的读书人,朱自清很清楚“家丑不可外扬”“子不言父丑”,所以,虽然关系很紧张,但朱自清没有过多地说原因。
父子俩僵持着。直到后来朱鸿钧身体开始出现不舒服,才给朱自清去信。朱自清本来就是个善良的读书人,纵然父亲有过许多不好,但他终归是自己的父亲;纵然现实中父子之情冰冷,但是他还是念及父亲曾经夹给他一块热豆腐,没有忘记父亲曾对他的好(曾写有散文《豆腐》)。朱自清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在武钟谦去世三年后,在他的新婚期,他写下了《悼亡妇》,表达了对武钟谦深沉的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