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尊享会员文章集合
石岩磊/焚书坑儒,其源在书

石岩磊/焚书坑儒,其源在书

作者: 石岩磊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09:46 被阅读0次

    焚书坑儒,其源在书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华夏,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而改称“皇帝”,其功绩的确彪炳史册,他不仅大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且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他也因“焚书坑儒”倍受诟病。为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下令焚毁除《秦纪》、医药、占卜、农家等之外的书籍,史称“焚书”。不久方士卢生、侯生等人替皇帝求仙失败后裹挟巨资出逃,秦始皇大为震怒,下令搜查涉案人员,共有460人被活埋,此为“坑儒”。

    可见“坑儒”远没有“焚书”的危害巨大,尽管有许多学者认为秦始皇毁掉的典籍有限,但这毕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浩劫,而历史上还发生过3次令人痛心疾首的毁书事件。公元554年,南朝梁元帝眼见都城要被西魏大军攻破,慨叹自己读书破万卷又有何用,便将14万卷藏书付之一炬。南唐后主李煜酷爱收藏古籍善本,当宋军兵临城下时,他吩咐手下人:“此皆吾所宝惜,城若不守,尔可焚之,毋使散佚。”金陵陷落之日,南唐宫中的图书和字画名迹被损毁了一大批。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在命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明确指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定当删改。乾隆朝共毁坏各类书籍达七十一万卷之多。

    四人毁书的初衷有所不同,秦始皇和乾隆帝是为了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梁元帝与南唐后主仅是出于“我之不得,他人勿有”的念头,但他们都是源于天下为私的恶念,在保江山和保私财方面半斤八两,给中华文明抹上了浓重的败笔,但是书可烧而文化不会断。秦始皇下达焚书令后,民间有许多义士冒死将一些古圣先贤的作品藏了起来,最有名的当属孔府的“鲁壁”藏书。汉景帝时期,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建宫室,要拆除孔家的部分房舍,在一堵墙里意外地发现了刻有《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的竹简。

    但很多典籍还是在无情的战火与有预谋的焚烧中损毁,前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书籍大多残破不全或遗失,比如《乐经》失传后,儒家只剩下《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五经”。我们不得不悲叹人之私心的可恨,其实不只是帝王有私念,文化人同样也有类似的恶习,从而导致文物被毁的事情。“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众多收藏家视若珍宝,当传至清代吴洪裕手中时,他同样珍爱至极,在他死时竟要“焚以为殉”用画给自己作陪葬,亏得其侄子手疾眼快从炉火中抢出画作,但已被烧为两截,重新装裱后留存于世,现在分别珍藏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些普通人同样在扮演着古籍“终结者”的角色。王圆箓是清朝末年敦煌莫高窟的一位普通僧人,1900年5月26日他在清理洞窟里的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其中有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举世震惊,王道士将大部分珍宝先后低价卖给了匈牙利人、法国人以及俄国人,并有大量经文遗失。让人痛心疾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具有文化符号之称的书籍,屡屡被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损毁呢?

    或许根源就在于书籍本身,所有书本都会有自己的主张和立场,宣扬一种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它们多数只是人们为己牟利的工具而已,当其与现世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会沦为牺牲品,秦始皇、乾隆帝为了江山永固如此,梁元帝、李煜出于勿遗他人的小心眼如此,吴洪裕以画殉葬的愚蠢如此,王道士变现的市侩莫不如此,他们都是在文化的熏陶下做出的理智的非理性之举。书籍也便在创生与毁灭中不断地蜕变涅槃,进而与时代合拍共振,文明的进程不会因为几部典籍的散失而止步不前,但损毁书籍者必将被渴望汲取营养的后人所唾弃。

        2020.11.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岩磊/焚书坑儒,其源在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jq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