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辞职不到一个月,就有好几个人问我:“在哪儿上班呢?”
听到我说没上班,就会关心:“得赶紧找个工作啊!”
言外之意就是:不上班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无法生存!
我想说,上班和工作其实是两个概念!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工作指的是劳动者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而上班则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工作地点去工作。
毫无疑问,工作是我们维持生活的重要方式,上班却不是,它只是实现工作的一种形式。
1、员工与企业的自我纠结
我相信有许多人,在上班时间并没有产生足够的价值。
如果按照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的40小时中只有20%的时间产出了真正的价值,其他80%的时间都做着重复劳动或者低价值的事情。当然,这还是在假设我们没有插科打诨和积极地刷抖音,而是全天都在尽职尽责地做着与工作相关的事情。
在这里,80/20法则也同样适用,上班族勤勤恳恳一个工作日,只有20%的付出才真正发挥了他的核心能力,为企业或者社会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当然,这只是个平均值,有相当一部分上班族,全天都是疲于应对各种紧急情况、重复各种繁琐低效的整理及传递工作。
因此,员工付出了精力却得不到能力提升,企业承担了高额的管理费用却没有产出理想的效益。
如果不改变员工和企业的联结形式,这将成为一个死结,优秀人才会流失,企业很容易走向亏损。
2、效率与效益的自相矛盾
假设村里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张三勤快又能干,他织一单位布需要2个小时,捕一条鱼需要1个小时;李四则相对笨拙一些,他织一单位布需要3个小时,捕一条鱼则需要4个小时。如果两个人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那么张三获得一单位布和一条鱼需要3个小时,而李四则需要7个小时。
但如果两个人都只专注于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会怎么样呢?尽管张三做两件事情花的时间都比李四短,但是对比捕鱼和织布的话,张三更擅长捕鱼,而李四更擅长织布。张三捕两条鱼需要2个小时,李四织两单位布只需要6个小时,要是张三拿多余的那条鱼交换李四多余的那单位布,那么两人不仅能够同时获得布和鱼,还能各自多出1个小时的闲暇时间。
随着商业的发展,自给自足的方式已经由市场进行了调整,可以说现在的企业已经分工相当明确,比如有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化工厂等等,但是在企业内部却产生了另一种矛盾:有一些所谓综合性岗位,不是做单一的工作,反而是一人多职,员工没有办法坐下来专研某一项核心技能,企业没有办法让那些简单工作自行消失。
如果不从格局上打破企业的边界,现在商业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延缓社会的进步。
3、人才与企业的双向选择
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如果把现在的人才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解除,让他们在市场中自由组合,会怎么样呢?
除了现存的企业与企业组合以外,以下两种组合方式将占据一定比例:
企业与人才组合:企业与人才的关系从商业交易式的雇佣关系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相互投资关系。优秀人才与企业结合的目的不是为企业服务,而是通过企业来实现个人发展,因此他们仅仅是临时的利益联盟。
人才与人才组合:拥有不同技能和专业背景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商业目标和利益,组成临时的团队,当利益实现之后,团队便可解散,所有成员又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参与另外的项目。
这种新的组合方式,叫做联盟:没有员工,只有事业伙伴;没有雇佣,只有合作;没有固定工资,只有利润分成。
从传统的企业到联盟的形式转变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越来越多拥有实力的优秀人才脱离企业,以合作伙伴的方式与企业或者彼此结盟。
4、写在最后
如果以上的分析和推演成立的话,企业的未来会走向哪里?人才又将面对怎么残酷的竞争市场?有一点是肯定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和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争取不被淘汰。
以上观点的一部分取自《斜杠青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