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文人中,苏轼大概是朋友圈最大,结交朋友最多的人。
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从皇帝百官,到贩夫走卒,他都一视同仁,倾心待之。
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都有他待之为友,和待他为友的人。
但是“相遇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很多至交好友,随着人世变迁,一点点在他的生命中隐形,终至消失。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终究难敌岁月消磨。
人生总无常,无论是谁,都只能陪你一程。
01
际遇不同,不必相伴。
鲁迅曾写过一篇小说《故乡》,记录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闰土。
两个人年纪相仿,闰土管他叫“迅哥儿”,带他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三十年后,再次重逢。鲁迅本以为可以重温旧日美好,可闰土却张口叫了一句“老爷”。
一层厚厚的障壁隔在两人之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友谊。
岁月在变迁,我们都在变化。
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友情,也会一点点模糊掉。
曾经的“拖家带口来相见”,慢慢就变成“渐行渐远渐无书”。
苏轼和沈括也是这样。
两人本来是翰林院的同事,平时一起上班,谈论诗文,在青年时期有着很不错的感情。
可是后来苏轼外放地方,沈括在京城跟随王安石变法。
两人的生活轨迹南辕北辙。
沈括在京城,深受王安石器重,每天想的是如何把新法落实,富国强兵。
苏轼在地方目睹民生艰难,到处讲新法的弊端。
沈括去杭州巡查,看望苏轼。
苏轼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昔年好友,与他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自己讽刺新法的诗,也都拿给他看。
可他不知道的是,沈括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沈括了。
沈括是新法的先锋,是王安石面前的红人,也是苏轼自己口中的祸国者。
身份已然对立,好友变成了敌人。
回京之后,沈括摘出苏轼诗文中讽刺新法的句子,上告朝廷。
这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伏笔。
苏轼遭遇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几乎丢掉性命。
而沈括这位大科学家,也留下了一生的污点。
后来新党倒台,苏轼路过润州,沈括心中有愧,亲自接待,以延州石墨相赠。
苏轼礼貌地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的功绩。
字里行间客气异常,早已没了当年的亲密。
人是一种环境动物。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遇,塑造着不同的人。
当我们在时间线上分开,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
不同的际遇镂刻着不同的人生。
无论我们如何不愿承认,很多时候,这一刻,就是友情的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