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行为是由动机、能力、触发点三者结合的产物”
用户要去完成一个目标任务,驱动用户完成的动力必须具有:足够动机、执行能力、触发点。
01
—
用户行为—动机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基础,是我们做产品设计分析用户行为需要思考的第一点
正所谓动机即产生想要去达到某种预想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所预想的结果,为了实现这个结果而去做出了准备,但是每个人的准备不同,百花齐放的方式、方法,因此,用户产生动机即会有准备的完成,让自己的目标能够快速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
分享自己的一个想要赚钱的方法,主要动机还是为了能够快速赚钱,让自己脱离贫困生活,所以我自己想了很多方法,我有想过自己要开淘宝店铺,有想过做自媒体,迎合时代的浪潮,短视频直播、直播带货等带给了赶上时代福利的用户很多机会,也让他们在这个浪潮中获得了很多收益,看着短视频浪潮的诱惑,我想了很多方式去为赶上这个趋势,我尝试学习的准备工作,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短视频直播趋势中的一员。相信在自己努力的日子里,未来可期。
从上述个人经历阐述,当用户感知自己需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完成它,直到达成目标。
02
—
用户行为—能力
用户有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是判断用户是否会去进行这个任务操作的重要因素
结合我上述为了迎合短视频潮流,我为此准备的努力,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所要完成的事情都有不同的方式,而我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那就是我会为了开淘宝店铺,自己省吃俭用的为了缴纳1000元保证金,最终我如愿以偿的开了淘宝店铺,我有一段时间是花费在淘宝装修、上架、找供应商等,那一段时间想打了鸡血一样注意力集中于搞淘宝店铺,最终,店铺正常运营,客单量还算可以,不管前期收益如何,但是我看到一点点的数据在变化,我就觉得自己的努力值得。
所以,当用户没有能力去完成某个任务或者目标时,用户自己也没有把握开始,但是有计划、有目标、有信心的去开始为了某个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一定是有决心的去尝试这个过程,结果对于用户而言只是一次的尝试而已。
03
—
用户行为—触发点
触发点我觉得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用户粘性会大大提升,用得不好,会惹恼用户。好的触发点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动机、能力、当前所处环境等因素
触发点说简单一点,就是让用户想起来有这么回事的提醒机制。例如早上起床闹钟,就是一个触发点;微信提示也是一个触发点。这个世界,触发点太多,用户怎么反应过来怎么去生活工作,其实是把触发点和前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思考的
结合我的经历,对于我而言,整个过程我的触发的是什么呢?我想说,触发我的可能是时代环境的因素让我有动机去想要完成某个目标。
现在来了解三要素对用户行为的影响,那我们做产品设计如何使用这三要素呢?
第一步,我认为是在三者独立状态都要尽力提升它们。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用户的动机,通过业界分析、用户测试、大数据分析、核心用户场景分析等方式来了解用户的核心诉求,这能保证我们给用户带来最切题的答案。
同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能力和状态,换位思考,逐步深入,保证每一个产品设计步骤都有理有据,没有产品设计人员凭空臆想的用户操作流程,步步到位。对每种类型用户的能力分析要准确,产品设计要涵盖95%的主体用户,同时尽力照顾5%的边缘用户。
最后我们要使用友好、温柔的触发点,虽然目的都是让用户回到产品上来,形成长期规律使用产品的习惯,但是触发点要让用户感觉不像是催他们来使用产品,而是像一个朋友在提醒他们,说,嘿,朋友,该回来晃哒晃哒啦!这个时候大数据分析、社交动因、用户心理模型分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灵活搭配使用三者。
理想状态当然是三个因素都要很出色,但是事实往往不是如此。用户区分的难度,商业诉求的满足,技术能力的限制,业界情况的影响等,会阻碍我们把三个因素都做到出类拔萃。
这个时候应该找到有限成本内最有效的提升方式去做。
例如一个视频App,触发点很难提升,可能我们发现用户对视频App跳出的任何提示都很反感,这个时候花时间去提升触发点的设计可能收效甚微。这时把精力放在动机这个因素上,给用户更大的理由去使用这个产品,例如App的收费内容正在促销,例如权力的游戏只有这个App有4K品质的片源,让用户不用收到外部触发点,就能通过本能意愿去使用这个视频App。这时我们的精力用在了动机这个因素上,带来了用户内部触发点的好处,最后赢得了用户。
更进一步,如果一个产品一开始一穷二白,三个因素都很初步时,我们需要一个因素非常亮,才能把这个产品带起来。这样把精力集中扑在某一个因素上可能会让产品竞争力短期大幅提升。
一个不太相关的例子,如果一个演员,没有特别出色的作品(观众对他的动机弱),也没有好的经纪公司运营(观众了解到他的渠道少,等于对产品的接触能力弱),但是如果他通过某些正向话题长期大量在微博、新闻上曝光(触发点量大时间持续),那这个演员很有可能红起来,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得到更大的物质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