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安康市中学语文教师共同体——名师引领暨我校阅读月启动活动已经过了近一周的时间,因为赶上高三调考,考试、改卷、讲评,一直忙得不亦乐乎,时至今日,居然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委实惭愧。现在于百忙之中拿起笔将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略记一二。
本次活动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有来自全市近300多名骨干教师与会,名师云集,群贤荟萃,堪称一次难得的盛会。为时两天的活动,内容是满满当当。从整体来看,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学科讲座两大类,其中的课堂教学又可分为名著导读课、群文阅读课和写作课三大类,各位大家轮番上场传经送宝,让人获益良多。具体来说,本次活动在以下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重思:语文的好课
想必有这个想法的人绝不止我一个,以前会有,现在会有,将来还会有。既然提出了问题,那就应该去寻找答案。可答案是什么呢?实在难说,也实在不好说。语文和理科的思维完全不同,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都是求同思维,无论过程怎样,最终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而且真理只有一个,其他的答案一律是错误的,最关键的是,知与不知,会与不会,在短时间内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估的;而语文则不同,许多问题本身就没有确定的答案,也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更好的没有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必然是有的,只是暂时没有出来而已。
另一个麻烦的地方是,语文中的很多问题本身很难在短时间内用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估。试看我们的教学目标,充斥着“理解、感悟、体悟、熏陶”这类指向内在感受的词,如此内隐性极强的目标,一节课到底达成了没有?达成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达成?都是一笔糊涂账。语文的这些特性注定语文课的“好”不容易有标准。
我常常说:上课就像写作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别人的课再好,别人的设计再妙,也不能直接拿来用,不加思考的直接拿来那叫“抄袭”,必然水土不服,极有可能贻笑大方。好文章当然是没有固定的框框的,因为写文章本质上就是求异思维的集中体现,千篇一律出不了好文。虽然不容易有标准,但不代表就没有标准,我们虽然不太清楚最好的文章长什么样,但一篇文章哪里不好却可以看得出来,诸如表达不通顺、见解不深入、观点不鲜明、描写不生动等,由此反向观之,好文的标准似乎也就能捕捉到一丝踪影了。那么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去观察呢?我以为是可以的。好课虽然没有什么固定的条条框框,但却有一些共同的规律隐藏其中,而这些规律可能是我们学习名师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综观本次的名师课堂教学,虽然各人风格各异,但有一些地方却是共通的。
一是思路清晰。按说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完全没必要拿出来大书特书,但对于语文课堂而言,却是至关重要。原因何在?原因正是我们的许多课堂思路不够清晰明了。当然这和语文学科属性有关,语文千头万绪,相互交织,要从中清晰地将某一点剥离出来着实不易,也正是因为不易,就更考验着教师的功底。本次的名师课堂在思路清晰这一方面可谓非常突出:无论是《边城》的“欣赏一片景,认识一个人,品味一份情,会读一本书”,还是《朝花夕拾》的“拾花——《朝花夕拾》知多少、探花——寻章摘句齐破案、赏花——探究成长因素、悟花——提笔有感”;无论是《“吴均三书”的三重境界》的“动情读美、比读集美、化用写美”,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绘其形、品其神、写其真、评其人”,均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和课堂脉络,让人有形可抓,有法可依。
二是活动充分。中学语文课标中反复强调“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凭借大量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中组织科学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知的“深与浅”的问题,讲的再多,讲得再透,也只是教师甚至是教辅编辑者的感受,学生若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则始终是镜中看花,水中观月,似乎懂得一些,实则远远不及。那么语文实践活动都包括哪些方面呢?以郭荣老师的《边城》为例,里面就用到了欣赏图片、聆听诵读、自己阅读、模仿对话等多个活动方式,这其实已经用实践给出了一些答案。
三是巧用文本。语文的教材,教材中文本,并非一个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篇篇文章,所谓的教学点就包裹在这一篇篇文章中,好比是一块蛋糕,从哪里咬第一口,怎么咬,这些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材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的用具,是通往彼岸的桥梁,而不是教学的终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运用教材、开发教材甚至是重新组合教材的能力。唐成玲老师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形成的。从表面是看,似乎是教这一篇文章,实际上不但教了这一篇文章,带领学生认识了作者笔下的梁任公,感受了梁任公与众不同的“热心肠”,更以此为跳板将课堂做了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其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赏析、示例、练笔、再赏析的方法一步步将学生引到了深处,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教师若没有敏锐的开发教材的意识,若没有重组教材的意识,这样的课是很难上出来的。
二重思:整本书阅读这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先行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但对我而言,这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伴随着统编教材一再推迟。去年说是今年的,结果今年不见踪影,现在又说是明年,到底什么时候用,谁也不知道,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想一想,这样也好,反倒给了广大教师一个缓冲的时间,正好借鉴一下其他省份的做法,以免到时候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关于整本书阅读,黄琳昭老师的“导读、批读、研读、测评、展示”五步读书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之前的课堂阅读一般都是单篇文章,篇幅短,信息量小,学生易读,教师也容易把控。整本书阅读则不同,它不但篇幅长,信息量巨大,而且思想更加深刻,研读它们绝非旦夕之功,但教师不能因为它有难度就畏而不前,放任自流的阅读必然是盲目的,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我以为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一是引导意识,教师绝不放任自流,应对学生的阅读方向、阅读方式、关注的重难点等都要有所引导,真正体现阅读的价值;而是下水意识,要求学生读的教师先读,要求学生说的教师先说,要求学生写的教师先写,文本面前,人人平等,既不能居高临下妄加指点,也不能隔山阻水雾里看花,一定要身体力行;三是评估意识,学生阅读的成效如何,具体有哪些感悟,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教师要运用一定的评估手段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评估,从而为后续教学行为的准确开展提供依据;四是总结意识,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新的教学形态,正处在萌芽阶段,人人都知道应该做,但是具体怎样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些都是一片空白,亟需广大教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证明和填充,这就需要教师有总结的意识,收集相关资料,汇总提炼,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
三重思:语文的本真和走向经常听其他学科的老师说“语文嘛,相对就简单一些,学生最起码能认得。”但也经常听同学科的老师抱怨:“语文就是玄学呀,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对语文的感受如此不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对上面的两种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持观点一的人其实是把语文学习等同于识字学习。对吗?认字识词是不是语文学习的任务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语文学习仅仅只是这个吗?当然不是,严格来说,认字应该是低学段(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到了中学时期,语文学习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认几个字那么简单了,赏析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情感、思维训练、培养情趣等都成为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学科素养概念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部分构成,所谓的识字认词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基础部分,远远不足以概括语文学科本身,把语文学习等同于识字认词,显然是认知概念上的窄化。
其他学科的老师,或者说大多数人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认知不够客观,这是正常的,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语文老师作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更是身负帮助学生冲击高考、圆梦大学的重任,为何又发出“语文是门玄学”的感叹呢?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师都是理性而现实的,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学生的成绩显得尤为重要,说一千道一万,不及考一个满意的分数,所以众多语文老师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希望能找到一些非常理想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可是高中三年的时间够吗?高三的一年够吗?按理说,一年也好三年也罢,都不算短,要是放在其他学科,那绝对是有客观的效果,可放在语文这,那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考高分。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在于语文的范围太大,古今中外文史典籍无一不包,而高考只是一次考试,所凭借的只是一张试卷,用“一”来对“多”,当然就显得比较吃亏。因此经常有学生抱怨:学的全不考,考的全不会。这样说来,语文岂不是没有学好的时候了?语文教学岂不是进入死胡同了?
当然不是。
有了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如何化解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许多名师已经给出了各种高明的见解,而邱俊老师所提出的“新语文·融教学”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对于新语文追求的好课,邱老师是这样表述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师生以融入的姿态和习惯,“读文字浸润心灵, 悟语言提升素养”的过程;是用自己鲜活的心与“文心”对话,用自己丰富的情与“文情”交流的过程;是激活思维、增长见识、丰富情感、 扩大视野、生长梦想、精神生长的过程!
这虽然是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但它比下定义更加精准的道出了“新语文”的内涵。与其说是“新”,不如说是“本真”,因为语文本就应该是这样,语文课本就应该是这样,只是因为我们很多老师在这么多年的各种改革中,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逐渐迷失了方向,丢了初心,开始还东奔西突试图杀出一条血路,后来则陷于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泥潭不能自拔,终至把语文整得不像“语文”,要么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么是别人的田和自己的田都没耕,一味放任自流难以中流击水,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痛点。
要解决这些问题,自然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努力,问题总有解决的希望。邱老师的“融教学”给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什么是“融”?“融”是交融、是融合、是融化、是其乐融融;是“教融于学—学融于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是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是思维与训练的融合,是语文与生活的融合,是知识与素养的融合,是内情与外情的融合。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和其他学科、和整个世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语文更是如此,将相关的东西进行多方勾连,科学重组,有机融合,使之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让语文课真正有语文的样子,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心中所想,却不也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吗?
结语:作为语文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可以儒雅精致洞察古今,希望学生可以含英咀华明智聪慧,更希望自己课堂如诗如画张力十足。这是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路,却也是一条十分艰辛的路,充满着无数未知的挑战,幸运的是,我们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多先行者,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睿智探索出一条条康庄大道供我们去观摩,去学习,这实在是让人十分欣慰的事。我们既要能欣赏“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精致,更要有“百花丛里过,叶叶须沾身”的意识,向名家学习,向大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语文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世界学习,多方采撷,精心融化,方有可能孕育出自己的语文之花!
![](https://img.haomeiwen.com/i9233983/ddf723030d70135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