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总是有足够多的“大机会”就那么“活生生地近在眼前”,只不过,所谓的“错过”,最终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在我看来,2016年发生了一件实际上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相应地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
互联网真的已经彻底占领了整个世界。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连接所有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成了事实:
全球所有有消费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网上了······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些年里,有若干家公司已然成了巨头,我随便给它们杜撰了一个缩写——GAFATA:
Google
Amazon
Facebook
Apple
Tencent
Alibaba
在我看来,GAFATA很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的机会——注意,还只是“很可能”,而不是“一定”。
机会越大,看到的人群越会展现出一个奇怪的倾向:
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关于GAFATA, 我跟很多人私下说过,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保密”的东西,甚至,它的价值就在于:虽然它价值巨大,但它是那么显而易见,它是典型的那种“因为看起来太过简单乃至于总是被忽视、被轻视”的结论。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结论的价值,可以用以下这个公式近似地表达:
收益等于,本金乘以(1+复合年化收益率)的年次方
问题在于,即便是看到了机会,并不等于可以“自动掌握机会”,还是要加上持续的思考,加上基于自身思考的行动,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机会——是“才有可能”,还不一定是“必然”呢,因为总有运气因素存在。
你要做的事情是,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负什么责任啊?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合格的知识与判断能力在那资金背后做支撑。
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所谓“问题”,不仅是不值得回答的,甚至是干脆就不应该问别人的——顶多问问Google,自己再琢磨琢磨,这是基本素质。
在投资领域,你并不需要急于行动。
我不会教大家赚钱,我只会让大家更值钱。但是我相信,我给大家提供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不是说只有文盲才算是睁眼瞎,识字了却看不懂文章,还是睁眼瞎。看得懂文章,却分辨不出其中的胡说八道,还是睁眼瞎······
不能改变你的知识,某种程度上就是无用的。
打开得到的知识红包是一个世界,订阅专栏是另一个世界,订阅专栏并留言是一个世界,留言并践行是另一个世界,留言践行并且写作输出,这又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在同一个世界,因为认知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其实活在各自不同的平行世界里。过程留给自己,结果留给世界。(From 网友)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从不缺少“分析家”,无论你提起任何国内外的大事,他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堆理论。但如果你看他们的成就,多半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与自己的“分析能力”相匹配的成绩。
一个人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其实只取决于他是否真的去行动。我觉得没有人会在自认为大概率的成功机会面前,驻足不定犹豫不前的。
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做的是:
不做伸手党。 能通过搜索引擎解决的问题,就绝不开口向别人询问。
一定要问自己:我该怎么做?
每年都有大趋势,每年都有黑天鹅,但大多数人每年还是过得不尽人意,无法获得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
真正的原因在于,即便你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也从没有想过自己要如何顺势而为,到头来只能看着一批批机会从眼前溜过。
有概率常识的人,能够更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继而不容易轻易沮丧或放弃。如果你缺少一些概率常识,就会默认这个世界是确定的。当它只是随机地给你一个结果时,你会觉得这就是注定的结论,进而以偏概全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打磨自己的各种技能,就是为了杜绝这种认知偏差,能够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作者以前的大学和专业)现在想起来多少有一点后悔,不过那也只是一时 想法而已,我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的后悔无意义。
知道又怎样?关键是把现在过好。
人们总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他们珍惜的往往是失去的东西。对于现有的,依然采取无视的态度。那就只能不停地重复“失去”和“珍惜”的恶性循环。
平时的积累最重要,不要等到真正碰到机会的时候才后悔。其实所有错过的机会,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你在那个时间点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最终决定了他能拥有多少财富。尤其是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PS: 以上文字源自李笑来老师的7篇专栏文章,经过理解、体会、践行,我把部分精华内容整理出来。整体的文章架构在逻辑上有些许缺陷,我后期会尝试用思维导图再整理一遍。部分文章内容如结合李笑来老师原文中的具体事例,相信体会会更深。如对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文章有兴趣,可私信我。未来成长路上,你我并不孤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