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妒忌,遗憾,不舒服……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做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你们现在需要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在提出请求时,具体的描述,而不是使用抽象的语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而不是只满足自己的需要。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实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卡尔•罗杰斯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诉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为得清晰起来。”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现在让我们看看非暴力沟通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首先,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接着,想一想是什么想起使我们生气了,接下来,就去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要。
倾听心底深处的感受和需要
当你不喜欢他的行为时,请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希望他怎么做?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模式
1.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 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书籍内容摘要整理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