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接住忧伤,捧起欢畅

接住忧伤,捧起欢畅

作者: 圈圈浅语 | 来源:发表于2020-09-28 23:55 被阅读0次

    每打开一本新书,就像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九月,《情与思—-一个媒体人的教育言说》这本书悄然走进了艾瑞德人的生活,它为我开启了新的教育之窗,虽未阅毕,但是本书所带来的思想高度、教育深度、故事温度,已让我饱尝阅读的乐趣。

    本书作者沙培宁是一位教育媒体工作者、出色的编辑专家。本书选取了她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任职期间所发表的观点鲜明、建设性较强的文章,从悟教育、品良师到读学校,引领读者细看一线教育的泥土芬芳。

    书中最吸引我的标题是:“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这一小节共两页半,我读了足足五遍,内心不断追问:什么是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慢慢找到了答案,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沙老师感慨道,教育实在是一门指向内心的学问;这一串串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实在是一个至善的教育者之“同理心”与“共情感”的最美丽的表达。忽然间,想到新接手的一年级,那么多纯真闪耀的笑脸,多么需要我们与他们共情,多么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的倾听,多么需要我们诚心诚意的读懂。

    读着读着,有一张小脸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每次走进一个新班级,总会被一些特别的面孔吸引着,也许是一张乖巧的小脸,也许是一句童言无忌的话语,也许是孩子张扬的性格,也许是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总之,这些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张羞涩的小脸,每次当你看到这张小脸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两个长长的大辫子吸引,看起来精神极了,但每次四目相对的时候,她又总是会有一点躲闪,藏着几分羞涩。一排雪白的牙齿中住着半颗未长齐的门牙,笑起来的时候小嘴一抿,羞涩中透着几分纯真,甚是逗人喜欢!

    这位小可爱名叫小依。一个周一的晨读,发现小依没有到,准备进入晨诵的我,快速翻开手机,未收到请假信息,打开小依妈妈的对话框,“你好,小依还未到校,堵车了吗?”

    一直到晨诵结束后,小依都没有到校,家长也未联系上,我只能揣着担心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餐厅。刚刚坐下,电话响起,德育中心陈主任的电话,“闫老师,你们班一位孩子一直在门口哭,你来接一下吧。”挂了电话,我一路小跑奔向校门,心中的答案也有了,一定是小依。因为小依家住得远,一开学就选择了寄宿,开学第一周每天晚自习快结束,都会有情绪的波动,每次用餐,思念的情绪也会侵袭而来,想家成了孩子心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路跑到门口,场面还是有些“激烈”,只见小依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偎在妈妈的怀里大声哭喊着:“我不上学!我要妈妈!我要妈妈!”这个小泪人儿哭得眼睛都睁不开了。第一次见小依如此伤心、执拗,我的眼眶也有些湿润。

    想从妈妈手里牵过小依并不那么容易,跟妈妈做了简单的沟通后,了解到孩子只是想妈妈,而对学校还是喜欢的就放心了。我坚定的给了妈妈一个“您先走,我可以。”的眼神,妈妈离开了,想追妈妈的小依,被我一把抱住,孩子的抽动、嗷嚎,在此刻完全释放。

    我抱起小依,她的头伏在我肩膀,一瞬间哭声变小了,十米的距离,嗷嚎变成了抽泣,又走了几步,我跟小依说:“老师的腰痛还没好,现在下来我们一起走好吗?”小依很懂事,抬起小脑袋,缓缓下滑,我牵着她的小手,走在宽阔的操场上,走走停停,看看大树,赏赏晴空……不到十分钟我又见到了那个笑容羞涩乖巧的小依,虽然眼里还噙着泪,但完全看不出刚才的伤心样了。现在,小依每次从家返校还会依偎妈妈,不愿离开,但是已经没有波动的情绪,放声的呜咽,开始慢慢自己走进校门,开始慢慢爱上学校。

    想着小依,我又想到了“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望见欢乐我们与之同舞,望见忧伤我们接得起。如果我不能与小依共情,每个小依返校的清晨我都会觉得无比“忧伤”,然而,她只是个六岁的小女孩,我知道对于一个小女生来说,独立是需要时间的,想家,想妈妈太正常了,我能做的是望见她的忧伤,接住她的忧伤,转化她的忧伤。细细聆听、共情其中、耐心沟通、用爱感化,都会让她内心的小涟漪很快平息,看见孩子雨转晴的笑脸,大概就是师者弥足珍贵的礼物了。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学生的研究者。” 我想,只要我们“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我们也像个孩子一样与他们一块游戏、一起玩耍,我们也一定能发现教育世界中更斑斓的色彩、更奇妙的梦想、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接住忧伤,捧起欢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cs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