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唐芝艳
家乡:湖南
坐标:北京
每一天都值得被记录,每一次心得都值得被分享。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主题,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先成家再立业,还是先立业再成家》
这个问题其实蛮有代表性的,实事求是的讲,不论是先成家后立业,还是先立业后成家,都有蛮多成功案例的,比如说任正非都是先成家后立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是放在治国和平天下之前的绝大部分立业的人通常已经成家了。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人的物质生活,而是社会关系,或者说社会关系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反过来却不成立。
对很多现代人来讲,最大的伤害可能不是来自于物质的匮乏,而是因为孤独。
我们怎样能够做到不孤独呢?
年轻人不可能总是和父母住在一起,那样就成了长不大的孩子了。更何况人到了20岁之后,父母给予的指导可能弊大于利,因为父母的常识和经验来自于他们的年轻时代,往往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
人也不可能只和闺蜜或者哥们混在一起,毕竟人家也有要回家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朋友之间的利益并不一定一致。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往往还是找一个伴侣,或者说成家。当然,现代社会的成家和过去并不完全一样,按今天社会的普遍情况来看,两个人固定地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家庭交税,这就算是成家了,即便没有结婚证。这样的两个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家庭,有一致的利益,在生活中可以相互扶持。
今天很多人会谈到长期主义,一个人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的支持,要心无旁骛的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很难的。
为什么说好的恋爱关系有助于读书?
有固定恋爱关系的和没有恋爱关系的人在学业上的表现分为四类:
有明确恋爱关系的人,两极分化很厉害。一类是天天谈恋爱不读书的,这一类成绩最差;另一类则因为有了固定的恋爱关系,能够身心愉悦地读书,他们通常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在读书上的潜力,特别是女生。
而在没有明确恋爱关系的人中,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没有谈恋爱,又火急火燎地想解决个人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到处交朋友,这类人在学业上的表现也很差,而且心非常浮躁。最后一类,就是那些只读书,完全不谈感情问题的同学,他们的成绩大部分其实是居于中间位置。在清华那样的环境中,一个人哪怕再聪明、能力再强,想要在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名列前茅,一定不能孤独。
有人可能会问,我也可以交朋友,并不是一定要谈恋爱。没有对错,按照作者的观察来看,在大学里大家虽然有同学朋友,但离得近的朋友有时候恰恰是争取一些机会的竞争对手或者是潜在的对手,有些大事反而不方便和朋友商量。这时候,会真正站在你的立场和你一起考虑的,通常只有自己的男女朋友。
作者认为正常的恋爱关系对于读书是大有好处的,一直鼓励年轻人,包括女儿,在大学要谈恋爱。更进一步,进入社会之后,要做一番事业,要处理的麻烦事是多维度的,这比把书读好这样一个单一维度的事情还要困难,人们当然就更需要健康关系的支持。
有人可能会说,可是我现在事业还没有做成,没房没车,也就没有人愿意和我成家,所以想要成家,还得先立业啊。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成家和立业就变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成家立业问题中的思维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觉得,自己立了业,有了钱,特别是自己有了房、有了车,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家庭责任。这其实是把幸福的标准单一化了。
每一个人都不妨审视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除了房子和车子,再也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他自身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些背着贷款的房子和不断贬值的车子。如果你找到的结婚对象眼里只有你的房子和车子,那回头遇到一个房子比你大、车子比你的贵的人,可能扔下你就跑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其实说明你找错了人。
第二个误区是,还有很多人,主要是男性朋友,依然守着一种很老旧的观点,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觉得“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很多男性朋友觉得等到自己功成名就,就会有一大堆人愿意跟自己在一起,自己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了。且不说这种想法不尊重女性,就算人成功后有这种可能性,但成功这件事本身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总不能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一件很不确定的事情上吧。
其实两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家庭负担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重。有很多所谓的家庭负担,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比如买了一个在自己现在的发展阶段不适合拥有的房子。
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就是年轻。要是不信的话,可以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你今天30岁,无房无车,现在来了一个70岁的人,给你一个亿,让你把青春换给他,你是否愿意呢?我估计大部分人不会愿意。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成家和立业的关系其实是可以捋清楚的:立业并不是成家的前提,而成家则有助于立业。讲完了二者的关系,作者给出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找一个能和你一同立业的人成家。
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