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的乡村教育时代
梁漱溟先生自离开北京大学后,就开始将实践的重心放到乡村教育上。
他的目的是设想:通过乡村教育,使得民众得以开化,思想发生变革,从根本上顺应上时代的潮流,来改变旧中国落后的局面。
梁先生认为:洋务运动从基本面上是对的,但是方向错了,比如甲午海战中,中国之所以落败,不在于器(船舰武器)的落后,而在于思想的落后。
李鸿章塑像
所以,梁先生放弃了在北大教书的大好时光,跑到了乡下农村去做他的事业。
我时常想,非常人行非常事,而梁先生这种放弃稳妥安定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事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体会。
学习的是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体会的是这种为了理想而敢于放弃的信念。
当然,梁先生的乡村教育实践实际上失败了。思考其原因:
1、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梁先生的乡村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些支持(比如韩复榘就大力支持),也有相当的自由权力,但根基总是不牢靠。
根基是什么?在乱世中,不论古今中外,无外乎枪杆子里边出政权。在一个讲地盘和权力的时代,想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变世情显然是有些“天真”的。
梁先生不可能没有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但明明知道不好做,但他依旧去做了,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层意思。
其实,提及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梁老也十分佩服的人——陶行知先生。
梁老在谈到陶行知先生的时候说:
陶先生这个人好得很啊,了不起,人太好了。他本来是留美的,中国从前的叫做留洋学生,都是穿西装、穿革履。他也穿西装也穿革履,都脱了,穿中国农民的衣裳、穿草鞋,创办晓庄师范。在南京城外空地,他领着一班学生,自己盖房子,了不起。那个人太好了,太好了,在留洋学生中没有看见那样的人。
在敬佩陶行知先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梁老和陶行知先生他们都把推动教育事业作为了改造社会的良方,这其实也给了我们当代人很多启发。
陶行知塑像
很多企业家,赚了很多钱,拿了很多社会贡献大奖,却不如踏踏实实的建设几所学校,推行一些新理念,在如今的环境中,想必比那个时候要好上一千倍一万倍了吧。
在那个时候,最穷困的时候,这件事情尚且有人去做,而如今看来,却是没人去做了。
相反,倒是有不少的教育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施行的全是赚钱的买卖。这也是当代教育上,社会缺席的一大悲哀。
2、另一个乡村教育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乡民太“愚昧”了。在二十世纪初,识文断字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才可以做的事情。
目不识丁是一种常态,而且连年混战,饭都吃不饱,也就顾不上脑袋空不空了。
人是一种动物,动物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最为敏感,所以目光也相当短浅。
像梁先生他们这种从未饿过肚子,身负大才的人虽然可以大概体会的到乡民的穷困,虽然满含着对于贫穷民众的关怀和恨铁不成钢。
但,他未必真的了解饿肚子是一种什么感觉。
所以,乡村教育失败也是必然的,只有打破旧社会的藩篱,才有重新生长的希望。
言而总之,乡村教育作为梁先生实践救国救民理想的一种实际行动和载体,虽然失败了,但却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启示。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非要有好的结果的事情才值得被赞扬和讴歌。很多失败了的事情,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只要看到背后的那颗真心,我想就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二、始终懵懂的政治时代
梁先生是一个不顾家的男人。如果放到当代,可能早就变成了孤家寡人。为什么这么说?
在乡村教育失败之后,梁先生开始投身政治。但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教育又或者是搞政治,梁先生过的基本上都是一种四处漂泊的生活。
所以,长期以来,他和妻子儿子都是不能常见面的,在可见资料里,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写给儿子和妻子的信件。
梁漱溟和他的儿子们
但放到当代这个自由人文主义盛行的年代而言,如果一个男人长期在外打拼,做的还不是为自己这个小家谋福利的事情,尽是些忧国忧民的“虚头巴脑”,估计,早就被离婚了。
幸而,梁漱溟先生没有生在这个年代,否则,就不会有乡村教育或者其他故事了。
此处只是顺带说过,聊以引发思考罢了。
————————————————————--
说到政治,其实梁先生不适合搞政治。因为梁先生太直白,太真诚。而政治必须要学会迂回。
记得在民盟的时候,梁先生曾经有一次把周恩来总理给气哭了。当时的情况是,梁先生一心想促成国共合作,而忽视了共产党人的要求。甚至,没有经过商量,就擅自作了主张。
关于这一段公案,网上有史料可查。由此而言,梁先生实际上只适合做一个学问家,或者说是思想家。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做政治家是不能和稀泥的,或许是梁先生最后终于发现了乡村教育救国救民只是痴人说梦,所以,才开始探索用另一条政治的道路来实践儒家治世的理想。
民盟中央部分同人合影南京(1946年)(前排左起:梁漱溟、沈钧儒、张澜、史良,后排左叶笃义,右辛志超
但他做的不够好,并没有意识到政治的[绝对性]。
比如,梁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
中国民盟不是个单一的团体,是个联合的,所以它作出这个样的一个表示。这样一个表示呢,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还有上海的报纸就嘲笑民盟,说民盟是共产党的尾巴,跟着共产党跑的。我就有一个声明,对新闻记者的谈话,我说是共产党随着民盟走的,而不是我们随着共产党走。怎么样子说这个话呢?因为共产党……是革命党,它是有武装的,它要夺取整个的中国的,我们是劝它放弃武力,跟国民党在建设新中国上可以合作。是我们劝它放弃武力的,它同意了,所以是它同意了我的话,走民盟的这个路子,并不是我跟着共产党走,那个本子上都讲了这个话。但是一个很清楚的事情就是,当时民盟跟共产党是合作的,国民党完全是这样来看待我们的。
可见,梁先生依旧没有意识到政治的真正含义,他没有明白枪杆子的道理,乃至于到最后建国后,他都没有成熟起来。但这也正是他可贵的地方,认真的地方。
认定一个道理,然后去实践它,虽错不悔,学的是这种态度。
在谈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时候,梁先生说:
我跟其他跟我以外的、搞政治活动的人有一点不同,就是他们几乎都是梦想英国式的政党政治:在议会里头主要是两个大党,这个党上台,那个党在底下,监督着这个政府;我就是说,这个不合中国的需要,因为中国在物质文明上、在经济建设上,主要说是在工业上,同国外比较,差得太远了,太落后了。这样一个太落后的中国,那非赶紧、赶快、急起直追,把这个缺欠把它补上去不成。要补上这个事情,必须是有一个全国性的政权,采取一定的方针路线......
可见,梁先生一直以来的政治理想是全国性政权,那就是一党。
在谈到蒋介石对中国、对中国革命有没有什么贡献的时候?
梁老如此直白的说道:
他最大的贡献哪,最大的贡献是给机会让共产党……他造成了共产党的成功。如果他这个人还有一点信用,人格还好一点,共产党打不过他啊。所以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造成共产党的成功。
这种话,我觉的也只有梁先生这种老资格才敢说出来,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梁老是个始终很坚持自我的人。
他敢于想真话,说真话,虽然这种真话不一定是好的,但是,我认为这种声音也是众多声音的一种,虽然“幼稚”,但我们只谈梁老的为人,而不谈政治。
三、最终的归宿
梁老在建国后曾经也积极参与过政治,但我们前文已经讲过,在政治上,梁老是不够成熟的,很多观点,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也是值得商榷的。
原因,或许就在于,梁老的视野还是过于狭窄了。他的认真和执着,用到做学问上面,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政治必须灵活,所以,他最终还是理智的放弃掉了。
到了晚年,他基本上主要把精力放到了写作和演讲上面,主要围绕着儒家及佛道。
梁老一生吃素,而且并没有彻底离开过佛学,其实在他自己心里,他认为自己还是一个佛家弟子的。
1949年,梁老曾经晋谒贡嗄上师,领取无上大手印,接受灌顶。与罗庸、谢无量等在北碚缙云山上修习藏密功法。
其余的便是读书思考写作,并于1984年,出版了《人心与人生》。
1988年,5月17日,《远见》月刊记者尹萍来到北京,并与梁老见面。
她问:是否有什么话要给青年人?
梁老闭上眼睛,沉思了片刻之后,颤抖着说:要时刻注意中国传统文化……有时间一定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
撰写《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时留影(1948年于重庆北碚)
尹萍点头表示赞同,接着又问: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梁老回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与世界潮流脱节。
6月23日早上,梁老突然大口吐血,心律反常。医生问:“梁老,感觉如何?”梁老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我累了,我要休息。”
一代大儒就此陨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