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袁灶小学:平而不庸的美好模样

袁灶小学:平而不庸的美好模样

作者: 木曰曲直 | 来源:发表于2020-07-16 21:01 被阅读0次

    文/杨晓华

    今天访问了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小学。

    校园的草地上,散落着几块条石,这是校园的前身——一座寺庙的遗存,昭示着这所小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颇有社会声望,百年办学史,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就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原主任陈冀平。

    学校的校名由陈冀平同志题写,书法抑扬顿挫,刚健有力。校名题匾的一边,有“冀平”落款。“冀平”二字意义何在?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希望平”。为什么是希望“平”,而不是希望出类拔萃,希望更高,更快,更强,更优秀?站在袁灶小学的门口,望着“冀平”这两个字,那些古圣先贤关于“平”的论述在我脑海中掠过,我心里忽然有了一些感动。

    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一种文化如果倡导的是斗争哲学,一定会得出“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指向,弱肉强食是这种文化的底层逻辑,所以认为只有更高、更快、更强才是最应该追求的状态。而中国的古人却并不这样理解世界,他们对于世界的最高理想,最高要求是一个“平”字。儒家的学者把自己一生的理想表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落脚点在一个“平”字上。老百姓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太平,有太平才会有盛世。即使是军人,他们的最高理想也是“止戈”,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和平。

    中国古代的典籍《黄帝内经》在叙述各种各样疾病的起源,疾病的治法之前,首先讲了正常的人的标准——平人气象论,描述了一个平常人,健康人的外在样貌和内在精神。把最健康,最正常的人用“平人”二字来描述,这是中国古人经历了深重的灾难病痛之后,得出的充满着智慧的结论。《大学》里边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是说人因为有了情感的倾向性,有了情绪的波动,对事物的态度就会偏颇,在理解世界,思考社会现象的时候,就有可能带有某些偏见,带有某些情绪上的影响。中国的古人认为只有“平人”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平静深邃的思考这个世界。真正“平”的境界,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今天的教育界喧嚣有余,平和不足。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所有的工作都被放到了一个线性坐标中去衡量,一定要争个长,论个短,排个名。老师们为了应付各种评比,有时候不得不放下手头正常的教学工作,投入到各种似是而非似对非对的杂役当中。有许多老师因此被搞的精力憔悴。看起来他们获得了这样那样的奖,得了第一第二的名次,实际上其中有很多对生命的真正幸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袁灶小学多年的办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平”字。整个学校外表看起来显得平实,内在的气质也相当的平和,校园里的生活十分的平静,这里的师资配备也显得那样的平衡。

    来到一棵大树底下,校长指着地面上的显得有些杂乱的草告诉我:有些专家建议,将这铺上草坪或者水泥,我坚持不铺。草坪固然很好看,很洋气,但有了草坪,学生就不能走到大树下玩耍;铺上水泥,固然能避免滋生杂草,但现在的孩子,太多地接触钢筋水泥,一片裸露得泥土,对他们而言,是难得的乐土。是啊,大树下的那片长着一些杂草的土地,不知道蕴藏着孩子们多少乐趣、多少幻想、多少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孩子想走过去抱抱那棵树,不用担心踩坏草地,径直跑过去好了,大树就是他们童年最亲近的伙伴。

    我体会到校长平实的话语中,蕴藏着深致的教育用心,体会到在这示人以平的外表之下,袁灶小学有着自己静水流深的文化传统。老师们总是兢兢业业的工作,认真负责的上课,中规中矩的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学业绩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第一方阵。学校从来不张扬要争第一,只是默默地把该做的事情认认真真的做好。老师们对有没有拿到第一或者第二,看起来不太关心,但事实上学校的教学成绩从来没有落后过。

    一所乡村学校,有着一群淳朴平实的教师,认认真真的做着平平常常的工作。这不正是我们心目中美好教育的模样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袁灶小学:平而不庸的美好模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gm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