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上班这点事儿
为什么高智商的你,还做着二百五的工作

为什么高智商的你,还做着二百五的工作

作者: 大潮 | 来源:发表于2016-11-02 21:44 被阅读0次

    ——读《异类成功启示录》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均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

    (一)

    今天与你共读《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是由美国传奇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创作的,同市面上泛滥的各类拆解成功的密码的书不同,马尔科姆曾为《纽约客》的编辑,又异常地勤奋学习各种知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知识恐怖主义分子,他所作的书一经发行,都能鹤立鸡群,激起袭卷全球的的热烈讨论。这离不开马尔科姆娓娓道来会讲故事的神来之笔,以及密切关注象牙塔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结论用男女老少都能听懂的文字表达出来,把高深理论讲到妇幼皆知,这就是马尔科姆的本事。

    反思当下国内的各种成功类书籍,大多属于炒冷饭类型,惟欧美风向是瞻,而缺乏将中国精神与本土研究成果,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佳作。一国之民的精神气象与自信心,通常需要大量的普及性的学术书籍来塑造与提振,今天我们姑且就去《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取点洋人经书以补中国之用,期待未来有更多展现中国精神的好书出现。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是首次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普及给大众的最早的畅销书。曾经束之高阁的学术界的阳春白雪的研究成果,经由一个好作者马尔科姆迅速风靡全球。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家不断深入研究“异类”成功的原因后,不断破解科学天才如爱因斯坦、商业巨子如比尔盖茨、摇滚明星如披头士成功的密码后提出的新成果。

    例如,马尔科姆说披头士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摇滚界难以超越的神话,其发家之本竟然是在一家德国汉堡脱衣舞酒吧,进行了长达数年每天8小时的高强度演出,最后积累了超过1200小时的演出经验,再次出山后,披头士乐队以迷人的舞台魅力与精湛的技艺,远远地超过了同时期缺乏演出锻炼的其它乐队,迅速风靡欧美,成为了新浪潮音乐的王者,征服了全世界的耳朵。如果没有汉堡酒吧的经历,也许我们要少一个约翰列侬,也没有披头士乐队。《异类》指出:“正是在汉堡的超量训练才使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这就是一万小时理论的模型,那些天才异类的成功因素中同样必有浑汗如雨、拼搏不息的超凡努力。

    (二)

    所谓的异类,是指能力超群的人,但他们成功的背后并不只是依靠个人能力卓尔不群。马尔科姆说:

    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

    在大家还在纠缠不清的讨论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时刻,《异类》选择坚定地站在时势造英雄一边,从人要顺势而为的角度,继续破解异类天才成功背后的密码。每个时代都有能与比尔盖茨与乔布斯比肩的优秀人物,可是为什么最终只有少数人能站上我们时代的巅峰呢?答案是他们都碰巧出生在1955年,正好在个人能力成熟的时候赶上1975年PC软硬件的引爆的时间节点,赶上风口,又是天才,这个很重要。

    为啥一定会是1955年呢?

    因为,1975年之前的20年,乔布斯受惠于出生并成长在硅谷的地利优势,他家附近遍布科技硬件制造企业。加上乔布斯从小热爱研究各种电子配件,并经常能与惠普工程师一起讨论最新的硬件工艺,把玩一个个还没普及的设备,这为二十年后,乔布斯主导的苹果电脑起飞积累了足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同样,比尔所读的私立湖滨中学配备了当时价格高昂、十分罕见的计算机,可供学生日常练习编程,而且他家附近的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也在夜间开放,走路就可以到,这为小比尔疯狂的练习编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地利条件。各种优势地利条件的汇集,让痴迷编程的小比尔能在1975年风口吹起之时,积累起10000小时的编程时间,远超同行,创立了新的行业“门槛”,这就是常说天时地利条件最后在“人和”这里发挥出了作用。

    成功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言,天时地利人和,因缘际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是生得早了,比尔盖茨就不能顺利的发展编程的爱好,生得晚了一些,又在编程能力方面准备不足,难以独领风骚,而没有最早地接受新生事物的地利条件,你纵是有天纵之姿,超人的智商也难以积累出新行业的门槛优势,实现成功。

    说到这里难免让人有些沮丧,成功确实是天时地利的因素共同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的结果。其实天赋超群的人每个时代都不少,所谓天生一代人,自然足够解决一个时代的事情,引领时代的进步。可是现在的选拔人才机制并不能最好地激发所有人的天赋,以至于很多智商150以上的高人,因为缺乏必要的训练时间,也只在做简单的工作。人成功的路途困难重重的,不能成功,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很多时候只是起点差一点,最后就差很多的马太效应从中作梗。

    比如《异类》中举例说,音乐学校培养种子选手的时候,一直在给学生分级别等,一些稍有优势的学生不断地通过微弱的优势而持续在比赛中胜出,这样,他们就获得了更多更好的训练与指导,最终都靠这日积月累而成为乐器演奏行业的顶端人才。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就从一次选拔比赛上的微小失利开始拉大,一次选拔性的比赛失败意味着有人不能进入下一轮训练,从而让有天赋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必要积累性的、充足的训练时间。

    而那些“优等生”起初细微的优势细细分析起来,简直令人可笑,有时候仅仅是比同龄人大一些,多训练了几个月,又或者年纪稍长,而当了班上的“大哥大姐”,多了一点老师的关怀指导与组织班级活动的经验。可是单单年龄的上比别人小一些细微差距,其最后的结果是很多“普通生”没能进入下一轮训练的,多年之后只能在的电视前,看着曾经的同学在音乐会上的风光夺目,羡慕不已了。

    起初他们真的在能力上差很多吗?其实大部分人缺乏只是必要能力积累的训练时间而已,这就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要启迪我们的,以大多数人的资质水平,只要我们努力积累,完成跨过行业门槛必要的训练时间,我们都能成为所中意的行业的佼佼者。

    现代科学研究不断地证明:天赋在人成功的必要因素中的所占的比例很少,而通往成功之路的绝对主导因素在于:经由正确方法所主导,在不少于10000小时的训练与学习的时间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能力与经验,那么每个人都能成为行业金字塔顶端的所谓“天才”。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化为书中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所谓的“劳苦命”在科学研究下是不成立的,以为自己很努力,智商也很高但还是不能成功,抱怨或者选择盲目地认命,其实这种认知态度还没有触及命运真正的边界,真相只是:你努力得还不够,或者方向不对。

    孔子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人要做到顺知天命,其实需要竭尽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去与困难搏斗。只有尽了自己目前的十分力量之后,再来讨论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被客观在外的力量的摆布的因素,这才可以一个人说知命。

    在我们没有拼尽全力之前,说命运作怪的都是借口。在没有尽力之前,如果觉得做一项工作到八九分就沾沾自喜,一时不得上司认可就又天尤人,觉得自己150的智商每天做着250的工作。这其实只是再次地印证了那句流传的话“以大多数努力的程度,根本没有到能拼天赋的程度”。

    所以虽然现在一万小时天才成功理论备受质疑,但是有一点是世所公认的,那就是每个行业都是有门槛的,任何人不论聪明还是愚钝,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蓄力量与智慧,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发挥所谓的天纵之才,“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要化龙还是要努力学习啊,不然难逃继续做着二百五的工作呀,金鳞还只能继续在池塘中游泳。

    其实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就是将每行每业的门槛效应,用简单形象的数字标识出来,没有努力学习积累行业知识经验的过程,所谓的高智商就变成一个发挥不出作用的累赘,反而变成让人心里赌得荒的事了。

    一万小时天才成功理论,这一万小时只是心理学家科研统计的一个人要跨过行业门槛后,能尽情地发挥天赋,走上行业巅峰的平均时间值。在体育、艺术、科研、商业等不同领域,这个必要的积累时间也许更少,也许会更多,不能一概而论。

    而现在有的人大多喜欢从理论上对另外一个理论否定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就在一万小时众说纷纭之际,各方否定的声音与科研成果又让劳苦大众迷惑不解,以为3000小时就够突破门槛效应了,或者2000小时……可是这只是人们好逸恶劳的智巧在作祟,为自我偷懒成瘾辩护的借口。

    这些论点忽视了任何理论最重要的在于人有去实践它,而非简单的议论它对不对。行上验真知,是人的成功路上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人与人之间实践智慧的高低差别这一指标,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已经有超越的单纯的智商测试测评体系的势头,未来将成为人才选拔最重要的依据。未来的人才标准,意味着你除了有过人的智慧外,还要具备优秀的执行力与言语理解与沟通能力,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职场上无坚不摧的利刃。

    空谈坏事,实干兴业。《异类》一书详细分析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偏颇之处,通过总结吸收前沿的关于人类智商与成功相关指数的大量研究,马尔科姆遗憾的发现那些在智商测评中表现超常的神童,在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变现平平,有成就的人极少,甚至智商150以上的人,做着二百五工作的大有人在。

    反倒是当年被筛选出“神童组”的一些普通儿童,多年之后有的获得了诺贝尔奖,开拓了人类知识的新边界,也有人在商业上取得了超凡的成就,真正地领导了一个行业实现变革,平凡组的儿童反而有人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只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智商组所不具备的实践智慧

    所以《异类》通过一万小时理论的论述,是要不断破除我们不自觉地对高智商的迷信,以为天才是得天独厚的异类。成功其实不是得到智商测量量表上得高分后,就会装在我们口袋里的囊中之物。书中说到,发明智商测量量表的斯曼,在晚年也不断地修正自己对智商高低与事业成功与否之间存有必然关系的理论,感慨到成功其实需要更多的因素与条件。《异类》说:现在主流心理学研究认为以实践智慧,统领人情商、智商、审美能力等,才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只有努力提升自我的实践智慧,不断积累知识与能力,让自己突破门槛后,我们身上的天赋才能流畅运作,成功是经由人尽情拼搏,盘活生命后,人全方面能力充分流动,元气丰沛的结果。在批评完社会上流行的智商成功学的迷信后,马尔科姆说:聪明人不一定就能成功。

    好医生把玩脉,还得开出药方治好病。《异类》一书开出的药方是,屡次重申希望凭借现代心理学对人能力的更全面的科学认知,建立更完善的人才测量体系,以扭转现在人才测评还停留在单纯迷信智商高低的落后学术研究20年的现状。可我们生在全社会对智商崇拜没有全然扭转的时代中,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不停地积累行业经验与知识,只有积久而后熟,我们才能突破所谓命运的枷锁,跨过门槛,让我们的天赋尽情舒展。

    只有在尽己之全力后,我们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命运。所以不要再抱怨自己高智商,还在做二百五的工作了,尽力拼搏,提升实践的智慧,我们才能离事业成功更近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为什么高智商的你,还做着二百五的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hb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