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句话说:越是亲近的人,你越能肆无忌惮地伤害。有时明明想表达关心,说出口却往往先是指责。
爸爸的血压又升高了,高压过高,低压过低,忽上忽下。
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好几天了,我意外打电话回去给老妈才收到消息。
他死活不愿意去医院住院调理,列出的理由很多,田里地里彷佛都离不开他。
我一下子气性就上来了,去年大病一场躺在医院的事情历历在目,这样子危险的病情,在家等死吗?
这样的话,当即就出口了。
老妈没什么反应,依旧是反复唠叨着他前天发作有多可怕,劝他去医院也劝不住。
而我,粗鲁地打断她的唠叨,毫不客气地吼她:你连一个病人的主都做不了,要你有什么用?
一气之下,直接挂断电话,转过头来暗恼爸妈不省心,明摆着需要去医院却硬是不去,徒增子女担忧。
十分钟之后,我沉默地合上报表,开始仔细回想我刚刚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
明明是着急爸爸的病情,恼怒他的犟脾气,却迁怒于老妈,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直戳担惊受怕了好几天的老妈。
在看不见的地方,爸爸的身体已经悄悄地破了个洞,犹如敞着口的屋子,挡不住肆虐的邪风。
妈妈也不再是无所不能,假装听不到女儿嘴里对她价值的否定。
时光太快,才觉醒了半步成长,爸妈已然老去,不再强壮。
02
意识到百善孝为先,其实就是父母已然苍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上学,住的是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回一次家。
一周当中,若是恰逢集市,偶尔妈妈会带着好吃的来校探望,
或者在同乡的提点下兴冲冲地跑到集市上来回逛,会遇到没空到校的妈妈。
最喜欢数着周日到周五的日子,会由衷地感受到家的召唤。
然后越长越大,从小镇走到县城,走到小城市,再走到大城市。
回家频率变成了一个月一次,或是一个学期的长假。
但无论哪一次,爸爸都全程接送。
一直到现在工作,依旧沿袭着小时候的思维,认为爸爸会一直准时侯在车站等着接我。
而去年生了一场大病,被紧急送往医院。
手上插着数根管子,头顶上列着一排吊瓶,氧气瓶咕嘟不断冒泡。
我当时却是在想:如果他就这样病倒了,谁来接我回家?
讲多少来路与归途,都不如下了车后无人等候的荒凉。
03
此次病情尚还不算严重,但也吓得够呛。
这样的事,不是结束,而恰是一个需要适应甚至要做好心理准备的过程。
而我们还没好好地学会表达关心,好好表达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