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刚进教研组的时候就碰上了一个相当有挑战的项目,我们需要论证某藤校一位教 授提出的一套育儿理念,在中国现有环境下的可行性、实施场景及具体路径。
这是一个短期项目,经过商讨后决定由我配合两位教育专家来完成。当时敲定的时候,我只记得我心脏加速,感觉血管都发胀了。这个挑战太巨大了,我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呢,而且这个项目太难了。整个下午我都没回过神,一直在想的是:完了完了,英语好多年没用了,指定得露怯!合作方清一色藤校毕业的人,我这学历背景简直是被碾压啊!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丢死人了!一个下午,我陷入不安的情绪不可自拔,对于这活儿怎么干是压根儿没想,也想不明白,因为我认定了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晚上回家也没什么心情干别的,开始刷剧调节心情,其实看了些啥自己也不知道,心思根本不在这儿。辗转反侧的睡了一觉,D二天顶着熊猫眼跟自己说:“干,没准儿不会死太难看。不干,指定死的很难看。”于是下定决心博一把。
项目中的两位教育专家非常给力,一开始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大致的方法,对资料又提出了一些疑问,需要前期先沟通确认,以避免我们双方工作方向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下让我对这个项目清晰不少,也有了一些信心。
这个项目中的工作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英文翻译成中文后,相对应的字词需要反复斟酌其准确性与落地的实操性。需要真 正能表达出该教 授的真实意思,还要考量课程框架同级与上下级的逻辑关系,同时要预估每一个内容框架下可能的实施方向和具体呈现形式。另一个是国际理念本土化实施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在国外很通用的方式,在国内需要创造实施场景,需要根据国内的情况综合考虑。
在这个项目中内心蕞受煎熬的是自己知识储备和专 业能力弱,国内外都是大咖级,内心的碾压感太强了!想要让自己跟上快节奏的工作进度,那时生啃了很多书和资料,一心想着不能掉链子。记得那会儿特别希望自己有 机器猫的“记忆面包”,粘在书上再吃掉就记住了这些内容,恨不得自己一气吃成个专家……
因为想要图快,所以更容易出状况。很快,我这边的两位专家就发现了我工作的疏忽之处,帮我逐一标注出来让我修改。打开反馈文件的时候,满篇红的修正内容让我羞愧于自己毛躁的性子。整个文件几十页,我自己做的时候不认真细致,就给审核的人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这一来一回的修改,一周过去了,看着项目进度严格的交付日期,我内心慌的不得了,不断提醒自己之后绝 不能这样了。
后来的模块内容中,我要求自己首先梳理框架,反复推敲逻辑严谨性。在具体内容编写中,写完让自己放半天后修改一次,再放半天再进行D二次修改,再放半天进行D三次修改。让大脑有一些休息之后再回来看有没有问题,反复推敲,认真修改后再提交审核。之后的内容只是个别字词和语句的修改,不再有满篇红的情况了,着实让我长舒一口气。
来来往往的工作文件中,让我逐步意识到,慢即是快!一心追求快,让自己处于忙乱的状态下,更容易出错,也导致不断返工而浪费工作时间。被交付时间追着的感觉着实不好,睡觉都觉得有狼追着……而踏实认真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结果大概率就是一次过。既提升了自己的真才实学,在流程中也节省了时间,实际交付提前于合同要求,让自己内心也轻松了不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62544/3787edae94f81ef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