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恋爱都可以在网上谈进行的时代,各种文明被不断的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人工智能的到来,互联网全球社交的无界限感,网上购物、交友、办公、学习,无人酒店、无人超市,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管家,甚至前段时间爆出日本关于机器人女朋友的研究舆论。互联网、智能、机器人,让我们的生活便捷,工作高效,时间换算更有价值的同时却缺少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陪伴。这份陪伴,尤其凸显在亲子教育方面。
你有多久没有放下自己手中所谓重要的事陪伴自己的孩子?你有多久没有静静的停下来,倾听宝宝给我们喃喃细语?你有多久没有关注自己宝宝的成长变化?你还有多久没有观察他,已经学会能够将两个叠词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句子了呢?
难道宝宝的童年里真的只有爷爷、奶奶和保姆阿姨吗?爸爸、妈妈,去哪了?为什么陪伴对孩子如此重要呢?
1、 父母与孩子情感的链接是打开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大门。
父母忙于生计无法陪伴孩子,或者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甚至保姆。孩子的成长里缺少了与父母的互动,导致孩子在长大后,情感、智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显得有些木讷或者不知所措。
因为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更多的是满足孩子无理的需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得不到正向的反馈,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就像我见过的一个5岁小男孩随便伸手翻别人的包,被翻的人很恼火,父母一脸尴尬,只能当着包的主人不停道歉,而孩子站在那里还不知所以。
2、 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那是不是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就可以了呢?
不是。这种陪伴仅仅停留在“陪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伴”伴随,一个人拿出自己的身心紧紧的挨着另一个人的身心,这才是陪伴。
所以,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要注重自己的心态,语言表达的方式、处理冲突的方法。自己与孩子沟通是否做到全神贯注的倾听、注视、理解和支持。假如父母对生活的充满了消极怠工,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消极的感觉,这些语言和感觉一旦进入孩子的意识中就形成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从父母这里收到的反馈是他确认自己对于错的关键。
3、 父母和照顾者决定着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以及他一生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影响孩子的情感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父母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从基因还是后天的学习积累。为什么我们老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张三家的孩子不像李四”,也都是这个原因。
父母给孩子多一些陪伴,首先要与孩子有充分的交流。
在孩子0-3岁时尽可能的多和孩子多说话,因为这个时间段孩子无法建立完整的脑神经元链接。他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3岁以上的孩子,则需要和父母不断的沟通确认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正确的交流引导,会让孩子树立良好的、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他人。
那要如何做到好的、高质量的陪伴呢?
其实陪伴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间的交流。通过语言的交流,触及心灵的感受,反馈给大脑产生认知。关于如何与孩子更好的交流可以参考以及几个方面;
第1、 尽肯能的与孩子多说话。要做到共情孩子,全身心关注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2、 与0-3岁的孩子沟通多使用叠词。比如“抱抱、亲亲、吃饭饭、喝水水等”因为叠词会让孩子听起来觉得比较押韵,而押韵的东西容易帮助人记忆。
第3、 说话时可以脱离语境。比如现在是晴天,你可以让孩子假设下雨了怎么办,这样不仅可以帮他扩展想象力,还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
第四、不要用封闭性的语言和孩子谈话。比如“你不行,你不对”等绝对性词语,更不能命令孩子。要用因果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告诉孩子“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孩子就会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让他这样做的原因。
在陪伴孩子成长这件事上,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自身首先要做到的是情绪管理,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善良、同情、道德等多方面形成。另外,作为父母要不断的自我成长,只有不断地成长才能避免思想的停滞。(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两种思维来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而区分一个人是否卓越和普通,重要的分水岭就是思维方式。
爱不是花钱请家教,不是报各种辅导班,不是给孩子买学区房,爱是父母耐心守护自己孩儿的每一个时刻。给予陪伴、理解、关注、支持,远胜于买一堆好玩的电子玩具,或者麦当劳肯德基的一顿汉堡薯条。有句话叫“世上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也许在父母的眼里,世界很大,重要的东西很多,或许认为孩子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小小的认知里,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