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个把小时读一读书,后知后觉厚厚的一本书也挺薄的,我想这就是时间的魅力吧。
木心先生言:“文学一路看下去,是时间的过程。”
私以为反过来理解也是如此。时间一路走下去,是文学。这里面藏着丰富的情感,难掩的疲劳,满腹的心事,还夹着零碎的思想,或枯燥或有趣,依旧只能如文学一般,哪怕字字珠玑,始终还是只能单线走下去。毕竟,虽然人有一双腿,却并不能左腿向左右腿向右地行走,得方向一致才能自如行走。从这个角度而言,时间和文学的相似性又深了:一点一点捱下去是时间,一字一句写下去是文学,走得深刻才深刻,想得深刻才写出深刻,不过相较于时间的仓促它还可以从容,文学却总容易仓促落幕。最珍贵的那点东西啊,就藏在过程里。
这些年,我想最大的收获便是源于对过程的思考:学会并成为一个活在过程中的人,以一种自己的节奏来迎接时代的横冲直撞,于我当然是以一种慢继而从过程中去体悟人生本生。
你享受收获,我享受过程,虽然都是收获,然而其影响是大大不同的:收获可能让你挫败,且它并不总是能带给你刺激或快乐,它太短暂、太无常且并不那么易得,也太容易变得单调和疲劳,而过程,可持续性,甚至只要你想它可以更加完整,若想放下也随时可放下,就当是一个节点一个篇章,然后还是你自己,且可以任意选择。这一点上,收获反而是把人困得最紧的,尚未到时候、条件尚不具备、方法方式出错、自己的贪心或不甘心等等,一不小心就沦为“失意人”。意思是,直接把自己的人格都给打上了烙印。更为关键的是还可能影响接下来的决策,从判断到冷静乃至于阴影,影响未来,影响太大。
当然,看书,尤其是看小说,这一点也体现得挺明显的:“没有人知道人生这条路究竟会在哪里转弯。”
所以,当遇到猝不及防的结尾,意犹未尽,不甘心还是会有,然还是无力更改。怎么办?接受呗,还能怎么办。
从这一个角度而言,读书人但凡读得深一些,要做到实事求是和接受反而是较为轻松的,但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他们往往丢弃得也快(因为有太多选择,故而不会放太多特殊情感在里头,麻木了,或者说习惯了,还可能是胃口撑大了)。所以,古语有云:“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一点倒是让人联想到《金瓶梅》里头的西门庆,痴心人吗?是也不是。他虽痴心却不是只对某人痴心。当然,他的结局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毁于他的痴心,继而被“最爱”的潘金莲“药死”。
也就是说,你也不知道可能被哪本书吸引,继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这是可怕的吗?还是可怜呢?
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提起命运的纤绳,自此身不由己和格格不入越发明显。而这样的人生要想寻求“破解”之法,除了自己跳出来就只能等另一本书进行“解救”了。
是故,我们生活中常常要面对这样的考验:当曾经助力你成功的东西反过来成为你的掣肘时,要不要把它推翻重建?甘心不甘心,又敢不敢,还是舍不得呢?
毕竟,过程中总能发现些许美好的,而人在未知和熟悉之间往往倾向于后者。于是就有了:“无论在夜里有什么样的豪言壮语,起床后还是会本能地靠近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这样的人生,究竟有几分真实呢?我对此选择存疑。
就像高空飞翔的风筝总要时不时扯一下线,于风筝而言这是确定你一直都在,而你呢?是为了让它飞得更高或者保持平稳,都不放手,那就都悬着。这里的“悬空”是悬空的什么呢?私以为便是被大多数人早早遗忘的真实。
这也是为何我读书往往时不时挑三捡四的缘故了,既要熟悉的也要接受陌生的,这样我的思想才更接近真实的状态,继而我更能辨别得出真实的它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