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张雪峰关于报志愿的言论火遍全网,激起了不小的争论,也勾起了我的尘封已久的回忆。
二十一年前的二零零二年,我参加高考,那时考试是在7月份,正是家乡酷热难耐的时候,考试时每个人要自备一条毛巾,搭在脖子上用来擦汗,防止浸湿卷面,降温的措施是每个考场放一盆冰水,此外没有了。尤记着数学考试是在下午,当天中午我就没休息好,经过晒得明晃晃的街道,走到考场时已晕乎乎的,看到试卷直接就懵了。考试中间我几次想用考场的冰水擦把脸,清醒下,最终也没有鼓足勇气。数学考试未终场我就知道考砸了。
那时采用估分报志愿的方式,考完就是报志愿的环节。恰巧那些天预报有流星雨,我跟同学们抱着被褥睡在操场上,夜里乘凉、兼观天象,白天报志愿,是一段有意思的插曲。我估分在600~615之间,对照志愿参考书,先按照超往年录取线30分列了两个第一志愿候选。一个是北京XX大学的新闻专业;当时经常看到新闻记者不畏艰险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报道,觉着新闻记者是正义的化身,有点向往。一个是上海XX大学的金融专业,也是看了一些新闻,什么亚洲金融危机、对冲基金、期货等,觉着金融是非常神秘、非常酷的专业。选完之后,关于这两个志愿如何取舍,一时难以抉择。记着当时问过班主任,班主任说都挺好。这时在北京XX大学附近揽工的表哥知道我高考了,给我父母打电话,极力推荐北京XX大学,说自己这边人很熟。我想起课堂上英语老师经常说北京2008年有奥运会,同学们如果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刚好能赶上,周围同学报北京的大学的也极多。我终于选择第一志愿报北京XX大学新闻专业。
分数下来,是万分的遗憾,我总分60X分,北京XX大学当年收分61X分,第一志愿落榜了,表哥也不再打电话过来,后来有亲戚问,表哥答复是考分没够,他也没办法。现在看来,张雪峰提到的报志愿常见的坑我全都踩到了,自己当时对事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是多么肤浅,要是当时有张雪峰这样的指导老师该多好啊。当年复读还很流行,不过我并没有复读,而是去了第二志愿,是因为家里的条件不好、是因为心里不服气、是高三生活太辛苦,还是因为远远地离开家的诱惑,这已是无可究诘的事了,总之当时我决然地去了第二志愿。回头想来有点后悔,还是该复读啊。
所幸第二志愿是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么多年下来,立足辛苦,总算能够讨份生活。人生的路,磕磕绊绊、兜兜转转,最后归于平凡安稳;而年少时的梦想,早已高不可攀。这么多年下来,我也认识到,我并不勇敢、也没多聪明,其他条件更不具备,没有从事新闻、金融专业或者是一种幸运;只是,人生没有假设,青春没有第二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