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巨婴国》,感觉像是蒙着眼在感受一场心理学的怪诞奇谈,现在都还有点摸不着东南西北。一本书读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现在回头再看,个人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本书可读但不必精读,可品却不可全信。
这本书通篇都是在研究国人生活中各类典型的现象,用独有的视角剖析其中的心理根源,总结出了“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一观点,并归纳了巨婴的一些心理特征。不过其中分析的一些案例,其实比较极端,或者说已经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
比如书中列举一些精神分裂的患者在与作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候谈到的内心感受,普通人就很难体会。另外作者也经常通过梦境来解释一些心理层面的因素,并用一些抽象的能量感知来描绘内心扭曲的魔鬼。对,你没看错,就是能量感知,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科幻小说的既视感。这也是为什么开头我会说读这本书像是蒙着眼在感受。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这样的情境就比较难理解了。如果真要去深度探究这本书中的观点,可能会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
当然,书中的言语倒是比较通俗,只是字面意思的话大多能明白。此外,其中部分观点的阐述,倒也有值得探讨和借鉴之处。
1、全能自恋的完美主义
比如书中提到了“中国父母总喜欢夸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现象作者就理解成巨婴全能自恋的一种表现,潜意识认为自己应该是完美全能的,否则就会痛苦。父母将这种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常会将其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这就会导致孩子也产生这种心理——你必须全能,否则“别人家的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
像不像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总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人们总喜欢对比“别人的公司”、“别人的老婆/老公”、“别人的假期”……当然,好在多数人其实只是抱着吐槽的心态,并没有偏执到书中说的那种完美主义强迫症的程度。
2、“觉知敌意的想象”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觉知敌意的想象”观点,大意是指一些人内心对他人产生敌意时,觉得对方也能感知到这种敌意,然后慢慢两人的距离会莫名其妙的变远了。尽管这种敌意的发生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对方并没有留意你说的某句话,是他人的一种无心之失。换个说法就是人际关系交往中的障碍,有时可能只是因为个人单方面的想象被一步步放大(比如误以为别人是故意忽视自己的对话)。
不过我对于作者描述的这种观点的一个变体更有感触,我将之称为“主观陷阱”——人们往往会单方面认为自己三言两语就将某个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了,然而你沟通的对象可能并没完全理解,甚至其认为的和你想传达的意思南辕北辙。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工作上下级的沟通中。领导草草地将任务布置给下属,理想中下属会按照A方向完成任务。结果下属自己不确定领导的意思,又担心问得多了惹领导不高兴,只能自己揣摩之后按照B方向执行下去……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之前听逻辑思维的脱口秀,其中有一期罗胖就谈到了日本人在企业中的沟通。他说日本企业文化中,上级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往往要交流五次之后才会让下属去执行。大概的模式是这样的:
领导:渡边君,我想让你去做一件事情,是这样的XXX,明白了么?(第一次)
渡边:明白了。
领导:好,那你复述一遍。(第二次)
渡边:您要我做的是这样一件事,XXX。对么?
领导:嗯,是的。
渡边:好,我立刻去办。
领导:等等,你认为做这件事儿,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第三次)
渡边:我认为首先应该XXX,然后XXX,最后再XXX就行了。
领导:大概的思路没有问题。
渡边:好,我马上着手。(转身准备出门)
领导:等等,回来。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你觉得哪种情况下该向我汇报,哪种时候你自己做决定?(第四次)
渡边:我觉得XXX情况下向您请示,XXX的时候我自己处理。
领导:嗯,可以。现在你对这个任务还有什么疑问没有?(第五次)
渡边:没有了,请问我可以去执行了么。
领导:好,你去吧。
……
试想,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信息传递怎么可能还会出现大的偏差?
3、集体主义的批判
作者另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是对集体主义的“批判”。为什么有的人会对外人很好,对家里人就很差。书中他提到:
集体主义的道德即牺牲小我为大我,牺牲小家为大家,所以对外人好对家人不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标准产物。
在自己不能主导的集体内,装孙子是最安全的;在自己能主导的集体如家庭内,耍威风也是安全的。
也许诸如这种争议性的观点,是这本书被封禁的原因之一吧。
书中类似的论述不一而足。但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主观的思考和感悟。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起来总会有不同的见解。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则是辩证的看待和选择性汲取。正如培根所说的: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最后,贴上作者写在书中末尾的话,其中的味道,我想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吧。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