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源于心理学家阿德勒:能够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解读有:保持心理边界、做自己能做的事。李松蔚说:保持适度的冷淡。刘润提出经济学中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颇为类似,即:谁的损失大,谁承担责任,也就是从社会总成本来说,谁解决问题的成本低,谁承担责任。这之中,社会总成本角度,个人理解而言,对个人的相对成本,则并不一定低,因此若不从社会总量角度,个人体感是并不舒服,而且并不易实现。
以常见的两个现象为例,第一个是组织文化,若组织文化陈腐落后、关系横流,对总体来说,损失很大、但不已一定可视;那么对于希望做好工作的员工来说,会非常受影响,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努力和成果很难被看到,是个人前途的损失,损失相对个人很大、相对组织不大。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员工可能会选择减少努力程度、关注其他机会或者跳槽、辞职,以改变避免个人损失。第二个是亲子教育,孩子上什么学校,择校的问题对所有父母都是难题加谜题,以北京为例的话,所谓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却在摇号n天后才公布,给了暗箱操作充足的时间,引发一众学生家长的质疑和愤怒,谁的损失大,相对还是当事人,也就是学生家长,但是却没有办法作为,因为个体的力量VS体制,完全无解,那么后来人就是使劲督促孩子学习么?又会催生多少揠苗助长的事情呢?而且暗箱操作是考试成绩提升的解药么?因此,这个现象的问题分离,在于体制做好公平公正的制度、家长做好培育孩子的事情,而不能完全用社会成本来衡量。
或许,李松蔚的“适度的冷淡”,更为上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