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销号了。
刚刚做完了一份手头的工作,去倒了杯水,顺手点开了订阅号,发现网易新闻已经发了一篇文章,说咪蒙销号了。刚看到标题的我还以为是标题党,结果亲自一搜,发现还是真的。
前情回顾:咪蒙旗下的微信矩阵子账号,月薪五万元的实习生运营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曾在1月29日发布《寒门状元之死》一文,引发巨大争议。该文章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高考中考取全市理科状元,大学期间辛苦打工赚钱补贴家用,毕业后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帮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最后在其还未满25岁时候因为胃癌去世。此文一经发出便在朋友圈中迅速发酵,成为当日爆款文章,逾千万阅读量。十几个小时后,文章便违规无法查看,但是对于此文的讨论却并没有结束。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打着真人真事的幌子而却实质上是虚构的“毒鸡汤”。2月1日,咪蒙账号发布道歉信。同日,人民日报发文批评:自媒体不能搞成精神传销。
人民日报称:咪蒙发道歉信,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暴露出一贯的擦边球思维。当文字商人没错,但不能尽熬有毒鸡汤;不是打鸡血就是洒狗血,热衷精神传销,操纵大众情绪,尤为可鄙。若不锚定健康的价值坐标,道歉就是暂避风头,“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变成一地鸡毛。
曾经有一段时间,忽然就流行起了反咪蒙运动,仿佛关注了咪蒙就是一件极为羞耻的事,就像是上街没穿底裤一样羞耻。那段时间还发明了一个词汇,叫“含咪率”,通过查看自己的咪蒙关注率,来测试自己的朋友圈的质量。我记得当时我有1200个好友,大概有100多人关注了咪蒙,我的含咪率大概在10%左右,有的朋友比较惨,含咪率达到了50%。当时只是一种戏谑。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取关了咪蒙。其实在这次取关的时候,我是随大流的,是那种怕别人知道我关注咪蒙的那种心理。其实在大学时候,我特别喜欢读咪蒙,她的嬉笑怒骂,她的吐槽,都很精准。但在取关了一年之后,偶然读到了一篇她的文章,我发现,我再也喜欢不起来这个公众号了,她的写作风格,从始自终都没有怎么变过。不过她的公众号排版是真的值得学习。嗯,说不上来,有一种很小资的感觉,很抓人眼球。
然后就是这次的事件了。我先亮明我的观点:现在的我不喜欢咪蒙。但是,我更不喜欢的是一个类似咪蒙这样的公众号开始闭口不言注销账号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媒体发出的通稿,都是把咪蒙当做毒瘤一般,与之迅速切割关系。就像是经常看的在网上down的盗版影片在开头都会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如若喜欢本作品请购买正版”这一句话一样可笑。当初咪蒙一篇一篇的发文章的时候,各大平台(特指头条等)怎么没见你们审核她的文章为“污文化、丧文化、贩卖焦虑、虚假信息”呢?现在是墙倒众人推,咪蒙出了事,立马划清界限,在享受了原创作者带来的流量后又狠狠地锤爆她。
而且,贩卖焦虑算得上是罪名吗?商业行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制造焦虑和贩卖焦虑。把钻石概念打造成为爱情的象征,这是商业史上的最大的骗局!还有罗辑思维在16年的横空出世,试问如果没有这些知识搬运工,没有这些被人嘲讽为“知识的二道贩子”的人,单凭自己的努力又有多少人有意愿去看书学习呢?这些人通过制造焦虑,成功地把「要学习、不学习不行、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观念打入众人心底。有人说是制造商品创造了价值,但是试问如果创造出的东西无人消费,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价值呢?没有这些「黑心」的商人,粮食生产的再多,只能烂在仓库,知识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我讨厌咪蒙,我也承认《寒门状元之死》这篇文章使用了虚假信息,利用了人们的善良从而成为了引爆点。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咪蒙是特别善于抓取人性中最深处的那一缕。而且咪蒙这种人始终是存在的,不是他就是她,就算没有咪蒙,还会有下一个泥蒙,沂蒙。说得更清楚点,不是咪蒙选择了我们,是我们主动选择了咪蒙。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各种人各种声音的世界,而不是单调无聊、每个人说着同样的话语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