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
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仲秋白露“露凝而白”、季秋寒露“露气寒冷”。所谓寒露,便是白露时洁白晶莹的露珠将要凝结成霜了,因而此时节也便是秋最深之时了。
说它是最秋之时,是因它最有秋的韵味:落英满地,鸿雁南迁,秋雨潇潇,西风飒飒,正是橙黄橘绿时,因而此时,定要趁着秋景未谢好好赏个秋。
赏秋赏秋,最值得赏的便是这秋日菊花了。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君子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黄华”,说的正是寒露时节菊花开始盛放,因此这时的菊花,可千万不能错过。
《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要讲菊花,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位重要人物——陶渊明——这个在历史上留下“爱菊成痴”之美名的田园诗人。
据载,正是自魏晋起,重阳节日氛围日益浓厚,并出现了赏菊、饮酒的习俗。我想这其中定少不了陶潜先生的功劳。在《九日闲居》一诗的序文中,他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意思是说——“我独自闲居,无事可做,‘重九’这个节名让我颇欢喜。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得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而写下此诗以聊表心绪。”
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又因其隐士的身份,菊花从此便有了恬淡、悠然的品质。唐时,诗人元稹的名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进一步赋予了菊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形象。至明代,文学家唐寅又著《菊隐记》一文,又将“菊”与“隐”二字进一步捆绑:“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由此,菊逐渐成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花之隐逸者也。”
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言:“我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我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菊或遗世独立,或隐逸潇洒,都是人赋予的。诗人的眼中山水有志,花草有意,都不是因为它们自有情,而是诗人当下的心思澄明,单纯无邪,才能欣赏草木山川之美,赋予万物思想与灵魂。
钱锺书先生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以此来欣赏,来审定。”
生活琐碎,挂碍颇多,古今无不同。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开辟一片诗的境地,时时进入,洗涤身心。这样才能“以欢喜心过生活,以温柔心除挂碍”。
心无疚,随意度春秋
心无挂碍,欢喜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