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无锡旅游时,在休息和排队的间隙看完了本书,先下江南,再会无锡。
全书内容并不丰富,只能作为了解无锡的大纲,像百度百科的合集。因为只在以三阳广场地铁站为核心的区域游玩,对宜兴的了解只存在于紫砂壶。
关于本书:
《史前文化与吴越文化》值得后续再研究一下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在无锡的影响。
《主要民俗》内容在“二十四节气”相关书中基本都提到过;《船过梁溪莫唱曲》部分,看书不如直接去听曲。这次旅途,锡剧博物馆没有来得及去,锡剧没有来得及欣赏。
《无锡城名之谜》最常听见的说法是没有锡矿了。当代学者则认为是古语的发音,无锡博物馆的展示中也认可此观点。“锡”是上古语言的中“神鸟”或“吴墟”的发音,“无”是语气助词。因为王莽,无锡成为一个改名改过半回的城市。
《恒固的城域空间》城市规划中一条运河穿过城区,无数水系密布城镇,是非常经典的江南城市的设计,像一只大乌龟趴在水上。没有把古城部分保留至今,是比较可惜的遗憾。现在无锡把行政中心向南推进后,可以看出整座城市打算依托科技和机场的蓬勃动力。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另一种文艺面对世界。
《包孕吴越传文脉》罗列景点:惠山古镇、南禅寺、鼋头渚、崇安寺街区等,市区地铁线附近的网红推荐地,都完成了打卡,如果不细看,和其他城市的网红点类似。但是花心思走一圈后会明白,崇安寺街区虽然很热闹,但是很难找到寺庙本体,一度怀疑是不是已经拆了。鼋头渚3月的樱花和10月的烟花大会名气一样大,但是看烟花可以在附近找到白嫖点。去南禅寺不能只看南禅寺,要看街道里8元两只的鸡腿和15元两串的大鱿鱼。寄畅园、蠡园、鼋头渚的门票都好贵。
《融古铸今开新篇》推荐的都是现代的园区和名人故居,名人故居部分攻略中在部分博主的攻略中会带上一句,各类博览园却从没看到过,不知道是我查资料的方式不对,还是园区大多都不值得参观。另及,参观中发现,大多名人的寿命都比较长,尤其是博物馆展区中的人物。难道无锡的风水特别好?阿炳的经历则表明,人品和才华没什么关系。
《留香齿颊品乡味》中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无锡人吃得那么甜,不知道是我菜没有点对,还是因为宁波本身吃的也比较甜,并没有觉得糖分超标。无锡人表示,千人千面,本地人都吃得很甜更像是刻板印象。好奇,为什么会被称为甜都。糖既是无锡富商身份的代表和传承,也是舒适的气候,让稻米和水果有了很好的成长机会。总要来一次无锡,让自己声音变甜一回。乡下第一次进城喝茶颜悦色,喝完了这个月奶茶的量,原来一杯霸王茶姬可以买两杯茶颜。
要了解一个城市,必然从博物馆和菜场开始。不但本书上没有,小红薯的攻略上也没有告诉我无锡的大闸蟹是按照只来算的,也没有人告诉可还价的空间,完全不给我这个吃蟹爱好者薅羊毛的机会。明明福州、无锡、苏州的攻略中有不少博主推荐当地的菜场。——尽管帖子的评论区中会有本地人说,就是普通的菜场,没什么值得去的内容。不过旅游本就是去见识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场景。无锡博物馆是目前为数不多,不用预约就可以直接进入。大概也折射出博物馆不是江苏地区重要展馆,人流不够的现状。
《无锡游览线路》是非常草率的一章,看上去分门别类的规划了不同的路线,但是路线的顺序并不是按照地理位置安排,也没有将交通路线和换乘方式备注出来,对游客而言依然要自己做攻略找答案,那么游览路线的列举便毫无意义。毕竟主要景点在前面几章中大体已经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