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划分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认为现代人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造成的。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殊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力,埃里克森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心理的作用。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共八个阶段,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尤为关注自我同一性。
第一阶段,0至1.5岁,信任与怀疑的心理冲突,获得希望信任的品质。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完全依赖他人,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照料,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的关怀,儿童就能够获得满足,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怀疑可能导致儿童以后发展中的不安全感、猜疑、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困难。这一阶段危机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对自己的愿望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成年后性格趋向于乐观、开朗、信任、安详、有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怕挫折和失败。否则人格中便形成恐惧、悲观、抑郁、烦躁、缺乏安全感、胆小懦弱、疏远、退缩、不信任他人和环境。
第二阶段,1.5岁至3岁,自主对羞怯的心理冲突,获得意志品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好奇的探索世界,爬、触摸、探索、自己做事的愿望,自控能力增强。父母要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来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嘲笑、包办和过度保护,都可能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如果过于放任自流,太过纵容,就会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如果过分严厉,限制太严,孩子就会有太多的挫败感,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懦弱或暴力待人,形成双面人格。如果这一阶段危机解决,自主性多于羞怯怀疑,儿童就会形成意志品质,战胜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坚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抑制。否则就可能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性,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第三阶段,3到6岁,主动对内疚的心理冲突,获得目标品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游戏会使儿童在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的过重整,通过模仿生活的真实场景,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这个阶段,父母陪伴孩子游戏非常重要,鼓励他们提问,不要总是严厉的批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某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不会产生内疚感,从而产生正视目标的勇气,不会被想象的失败、内疚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6到12岁,勤奋对自卑的心理冲突,活动能力和勤奋的品质。这个阶段,儿童的世界开始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家庭意外,开始在学校学校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如果儿童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得到赞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如果总是被否定,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这个阶段要多予以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勤奋的习惯,肯定孩子努力的态度和过程。
第五阶段,12到18对,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获得诚实可信的品质,获得良好、一致、完整的个性。这个阶段,心理和身体的成熟给青少年带来新的感觉、新的态度,他必须要在这个阶段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同一的自我。无法形成自我认同会使他们陷入混乱的痛苦当中。这个阶段,教育者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关系尤为重要,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支持,鼓励青少年开阔视野,获得好的自我认同。
第六阶段,18至25岁,亲密感和孤独感的矛盾,获得爱的品质。个体感受都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获得关心他人和他人同甘共苦的能力,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亲密的友谊。否则就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第七阶段,25岁至65岁,繁衍对停滞的矛盾,获得关心的品质。这个阶段,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是对下一代的指导和照顾,通过关心自己和后代,为他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生命的延续感。否则就会陷入只关心自己需求和舒适的自我关注状态,生活停滞,郁郁寡欢。
第八阶段,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的矛盾。获得智慧品质。一个人必须要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态度回顾一生,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就会有一种完满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如果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就会背负失望、痛心和懊悔。衰老和死亡的威胁是恐惧和消沉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