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在网上借了好几本书,主要都是以子弹笔记和各种笔记术为主的书,这两天在看《大脑减压的子弹笔记术》这本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子弹笔记的,翻开书以后才发现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只不过是用子弹笔记的方式结合了印象笔记来进行时间管理。
书中作者结合了GTD(Getting Things Down)、子弹笔记术以及印象笔记创建了一套时间管理的系统。
在书上最开头的两个章节,书上说到很多人学习了时间管理的方法,给自己列出了漂亮的行动清单、设计了精美的行事日历,结果没过多久行动清单上就是一堆始终无法完成的待办事项,然后认为学到的方法是无效的。
然而实际上,真正让方法无效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缺乏“系统”的概念。
【要让时间管理真正有效,不能只是依靠方法、个性、想法,而是需要依靠一套系统来改变。】
在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也对应的在思考我的时间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我和作者的差别在于选用的载体是不一样的,做着用的是印象笔记这款APP,而我选择使用的是手写手账。
大致上我的时间管理系统也是按照“设定目标——设定所需功能——安排行动”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细节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其实相较于时间管理,在看书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于软件的使用。
我用印象笔记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但在使用上始终有一种“一知半解,模模糊糊”的感觉。每当看到什么书上说利用印象笔记做管理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啊,我和作者一样都在用印象笔记”,但第二反应确实“我用着怎么好像没有作者说的这么好呢?”
在我的印象笔记里会存放一些素材,有网络上搜集的,有手帐电子化的记录,也有读书日记,还有摘记、书单等等。
但每当找资料的时候,我很少会想起要在印象笔记里搜索。据说很强大的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我几乎都没怎么用过。
当看到书上有关“系统”的描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具体了解过印象笔记的功能。
最近在朋友的安利下,我开始尝试使用wolai整理自己的书库和读书笔记。
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用,也是觉得自己的资料不能再分散了。但后来想到如果只用wolai整理书库,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为了用好这个软件,我在B站上找到了一些wolai功能介绍的视频,仔细地学习了这款软件的用法。
在此基础之上,我结合朋友发给我的一位博主自己的书库介绍视频,我开始构思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书库,然后开始按照学到的方法一步一步开始建立自己的书库,最近也慢慢成了型。
前后对比两款软件的使用,最大的差别就是——我在使用Wolai的时候是从系统化的角度去思考使用方式的,而在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只是零碎的想到什么就去建立什么笔记本或者笔记本组,在使用的时候几乎就是一个非常零碎的方式,很难体系化的去整理东西。
以前我会觉得是印象笔记不好用,或者说我压根儿不适合用印象笔记,但现在才发现软件没问题,问题在于我的思考,没有一个整体的“思维系统”在背后支撑,再好用的软件也是浪费。
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把责任往外推,但如果愿意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根本,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在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许转化一个角度,整个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
所以对于印象笔记,我接下来准备去寻找一些视频好好了解一下功能,然后再思考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支援系统”来帮助自己管理所有的资料和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