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仪礼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举行节日仪式,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友善。如今,伴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节日重要性已达成社会共识。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小“长假”,防止节日“空心化”倾向,即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情感的内核被消费文化冲击,原本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简化为单纯的“吃”“买”“游”消费模式,而是仅仅围绕节日文化展开,使节日的文化识别特征和文化形象鲜明起来?节日仪式恰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和体现,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其理应渗透与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化节日仪式,应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仪式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践行见诸生活的文化传承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
小的时候,在我的家乡,端午的民俗有:
吃花馍馍:用小麦粉烙成的饼子,用模子在饼面压制出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意在消灭五毒。
吃甜醅、饮黄酒:莜麦甜醅,酒香浓郁。黄酒醇厚,芳香四溢。
佩香包、缚五彩线:香包用五彩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绣囊,内装浓烈香气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节日清晨,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拴五色丝线。
插柳、采艾:早晨折柳条插于门窗缝隙;也是早晨在田野采来艾草,以备不时之需。
踏百草摆露水:禊祓邪气,禳解灾害。
追节:给未过门的媳妇家送礼,增进了解,沟通情感。还有给教师送点心、烟酒等,以示敬重和慰劳。
文化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物质的一面是文象,非物质的一面是文脉。节日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除了物质载体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
端午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易传.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徳,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大自然的运行是节奏的,人类的生活也是有节奏的,只有当自然的节奏与人类的节奏和谐统一,人类的生活才可能幸福。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敬畏的、顺应的、适应的。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是讲人与自然的统一。
夏令时节,天气燥热,人的抵抗力较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因此疫病疫情容易爆发流行。先秦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是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端午避邪驱毒、祈求平安的习俗,是我们的先人面对天时地利的变化,因地制宜,顺时应节,利用自然,顺势营构适宜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
禳灾辟邪、祛毒除恶的端午习俗,也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如缚五彩丝线,是避邪驱瘟、保佑平安、延年益寿,五象征五方、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才能平衡;从审美看,五彩线,色彩缤纷,装饰装点,是美的象征。
不可否认,现在的端午节不能排除旅游文化、娱乐消费,但这些只是依附在传统节日上的活动,而不是传统文化的根。我们过端午节,需要快乐和休闲,但更重要的是传承民俗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的根。
端午节文化,需要由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承载,并以此为载体,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18.6.16《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