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受大儒娄谅启示

受大儒娄谅启示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08:18 被阅读0次

    第7天(2022-12-7)受大儒娄谅启示

          拜谒大儒娄谅

          弘治二年(1489年)王阳明十八岁,得知祖父病重,携夫人诸氏返回家乡余姚,沿信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信府上饶,顺便拜访大儒娄谅(吴与弼三大高徒之一),娄谅告知阳明“圣人可学而至”。

        宋儒的“格物”说

        格物源自《大学》的“八条目”之一。关于儒学之道,《大学》列举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

          三纲领分别是:1明明德、2亲民、3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1修身、2齐家、3治国、4平天下、5格物、6致知、7诚意和8正心;

          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的修己治人是一个整体,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

          如果儒学忽视治人,只重视修己,就会变得跟佛教与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忽视修己,而只重视治人,就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前者虽然纯真,却脱离现实;后者虽然现实,却缺乏纯真。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只有儒学,儒家主张修己是治人的根本。这就是内圣外王!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两篇。到宋代,《大学》《中庸》格外受重视,被单独列出,和《孟子》《论语》并称“四书”。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儒生在学习五经之前,必须先学“四书”。朱熹亲自给《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作注,并把《大学》作的注释命名《大学章句》。

            儒生必须先读《大学》,以明白儒学的学习方法和做学问的方向;

            然后再学习《孟子》,以激起自己的道义精神;

            接下来再学习《论语》,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最后要学习《中庸》,以了解儒学思想的终极境界。

          《大学》“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儒学的根本。对格物的认识是促进了儒生思想形成,儒生不同思想又促成了对“格物”的不同认识。宋明儒学的思想史其实就是对“格物”的认识史。阳明儒学思想也是建立在他对“格物”的认识上。

            朱熹认为格物的“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了格物。宇宙万物由理与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实中理气不可分离,本原上理先于气存在。

          事物不同,它们各自的“理”也不同,这是“分殊”。

          但这不同的理,又都源于一个理,这是“一理”。

          与佛教中的“一即多”相似,只有先穷尽“分殊”之理,经过积累之后,才能最终悟出大的“一理”。

          最早运用理气关系来探讨儒学的根本原理,来描绘世界观的是北宋的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后来接受并发展“理气”论。朱熹接受并发展“理气”论。

          程颢坚持“理气一元”论,陆九渊继承了这一观点;

          程颐坚持“理气二元”论,朱熹继承发展这一观点。

            朱熹认为:欲想穷尽天下万物之理,必须依照《大学》中的格物之法,通过格天下万物,明白各自之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在忽然之间将万理归一,最终悟出世间大的“一理”。所以,朱熹要求广闻博记。

        新儒学的兴起

        宋代以后,格物的解释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主体!

        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理性一个一个地去探究心外事物之理。世间万物,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由气的运转流动形成的。世间万物必须如此,这就是“规范”,为何必须如此,这就是“原理”,朱熹将前者称为“所当然之则”,将后者称为“所以然之故”,二者构成朱熹的“理”。

          朱熹认为理是形而上的东西,气是形而下的东西,二者是“一即二,二即一”的关系。二者是两种状态,不可分离,虽不可分离,但又各自独立。

          朱熹认为人心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需要“持敬”,持敬就是穷理之本,格天下之物,穷极其理,是谓“格物穷理”。居敬持志,修养本心,是谓“居敬养存”。二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离。朱熹主张“性即理”,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宇宙万物蕴藏“人心”,若不持敬,则不能明理。朱熹认为人心并不单纯,因此需要持敬,去除渣滓。朱熹主张对内心“居敬存养”。朱熹追求严正的性,其学说以“性”为本,被认为“性宗之学”。朱熹看到的是“心之不纯”,导致朱熹在格物穷理时,要求居敬,需要对内心进行反省。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有理,所以“心即理”。陆九渊追求生命的跃动,其学说以“心”为根本,所以他的学说被认为是“心宗之学”。陆九渊看到“心之纯净”,相信“心即理”。

          个人感言:

          阳明成婚后,在南昌老丈人家呆了一年多,接待祖父病重消息,携妻子诸氏从南昌赶回余姚,途径上饶拜访当时的大儒娄谅,娄谅的老师是大儒吴与弼的学生,吴与弼又是朱熹的学生。应该说娄谅是受到朱子学问影响最大的儒子,阳明拜访娄谅,其实是对阳明归宗于儒家,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娄谅告诉阳明“圣人可学而至”。

          阳明曾经热衷于佛道,通过娄谅的告诫“圣人可学而至”之后,开始重视儒家的修炼工夫,四书五经中《大学》就是教儒者如何做好修己治人,修己的工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治人的工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只重视修己,不理会治人,就会象佛家道家一样只关心如何修好自己,渐渐会与现实脱节;如果不重视修己,只重视治人,就会象法家与纵横家一样,会显得做人特别功利与看重权力。只有儒家才能够把修己与治人结合起来。何况儒家学说本来就是阳明的家学。

          通过与娄谅沟通,阳明的思想开始由佛道朝儒家方向转变.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7: 受大儒娄谅启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受大儒娄谅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dw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