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志趣相投的朋友,很能聊的来,感觉很开心。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向我一样,在某一个夜晚,和一个三观一致的聊天是非常愉悦的事情。我常常想,古代的年轻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喝酒赋诗,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啊,很是羡慕。这种情谊在如今是非常难得的,甚是可惜!人生的朋友如同地铁上的乘客一样,不停的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新朋友变成老朋友,周而复始。真正能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有些人终究要从我们的圈内离开,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每一个当口,让友谊在时光中一直传播。说实话,现代的都市人,很少看到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兴趣去交流,都觉得面基似乎是一个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即使看到那些在高档酒店和咖啡厅坐在一起的人,无非就是一个饭局大家互相介绍互相认识,谈谈项目。
但是呢,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在这些地方,但是他们真的是在交流,一个中间人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其他人认识,而是那些通过中间人互相认识的都会夸这个中间人非常好,这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了。更难得的是这样的中间人朋友很多,娱乐界的明星,政界人士,体育界……都有很多朋友。
我本人是非常羡慕那些人的,最近刚刚读完《职来职往》上的达人刘希平的新作《天下没有陌生人》,刘希平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啊。很羡慕刘希平老师的工作方式,也非常敬佩他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态度,对待朋友的真诚,从事公关行业几十年,却很少请假,哪怕每天睡的很晚,也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会议,深为敬佩。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明确的职场态度或者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那是因为没有见到真正厉害的人,没有见到真正把小事做成极致的人,刘希平老师倒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对象。他的书中让我看到的是满满的真诚,是一个长者,怀着最大的善意,和年轻人沟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经历说碎了给你听,就怕你不去咀嚼。而且在书中我们也能清晰的感受到刘老师是非常紧跟时代的人,QQ刚出来的时候,他也去玩。他健身,也经常和年轻人一起去健身,去交流。字里行间,仿佛一个大哥哥一般,很亲切。那是我读过的不多见的以自己亲身经历和真诚的态度与读者交流的人,刘希平老师算一位。所以《天下没有陌生人》推荐你去看一看。看完就会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涵义。
有时候,不是别人逼格太高,而是你根本就没有真心的去感受下真正的逼格是什么样的。自然对这种事情存在偏见。
说起今晚,刷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的动态,觉得很有感觉,思想很独特,于是给其发了语音,表示了自己对经济学的看法,没想到聊了两个小时,都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自己的感受还是很温暖的,也慢慢觉得为什么现代人那么容易焦虑了,是因为很多人太关注自己了,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忽视了周围世界的变化,忽略了交流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动物,他需要与同类交流,记得作家刘同曾在文章中说过,"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征服全人类,而是为了找到同类。同类不是单指那种无聊了待在一起,也不是单指两个人都喜欢看电影,而是有相似的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式一致,对于不同的看法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并认同。找到一个朋友或许容易,找到一样的同类有点难。"我深以为然,我为能够找到同类而高兴。就如同找到心底的朋友一般,很温暖。不是那种因为寂寞而闲聊后的温暖,而是真正是价值观相同而互相交流后的愉悦。
这种感受最应该发生在大学里,在大学里可以找到一辈子的朋友,也可以找到一辈子的恋人,却很少能够找到一辈子的同类。如果还能回到大学里,我愿意把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分给书籍,一部分分给同类。想想这都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如今觉得,大学里,少点功利,或许会更加幸福,或许会更加富有创意,而不是去做那个父母眼里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古人对待朋友很讲究,不是因为地位,不是因为财富走在一起,而是因为才华、因为智慧、因为价值观走在一起,初唐四杰的友谊多么令人羡慕,不服就对酒当歌,去享快意人生。
而现在呢,我们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社交媒体,交给了影视剧,交给了抱怨社会上,我也清楚的知道,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房价高企,就业压力大,随着年龄增长,家族压力与责任需要我们去承担,但是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借口,还是应该转变观念,迭代思维,去向“巫山”进发,有曾国藩那种“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的乐观态度和趣味。
交朋友,读书,旅行,很多原因是不足以成为所谓的借口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你没有用心,没有努力,没有去实付出践。实践的目标又不是去征服什么,而是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真正喜欢的书,真正想去的地方,真正爱的人,就这么简单。
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跟我说,上学,踏入社会等就如同爬树一般,能爬多高就爬多高。现在我的理解是,能够付出多大的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就不要吝啬。读书,旅行,交友,亦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