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益匪浅,与一个认识了整整四年的网友见了面。
我们相识于一个打卡群,当年打卡的时候都是活跃在群里侃大山的人,大概因为臭味相投,所以互相加了微信。于是,我们俩开始了整整四年的朋友圈偷窥。即使打卡群已经静悄悄,即使微信聊天中一句不说,但是在得知她将来上海出差之后,我欣然邀见,她也大大方方地同意了。剩下的就是陆陆续续敲定见面的日子,地点,时间,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会面。
她是来自深圳的做媒体内容的人,而我是一个长居上海喜欢聊天的工程师。一文一理,一南一北,就这么见面了。虽然背景差异有点大,互相都是圈子外的人,我们聊工作聊困惑的时候还是激起不少共鸣。
我对于这种交流的体验,给个五星好评,能触碰一下圈外的人,聊一点不那么一样的东西,真是愉快的感受。
首先,了解到,圈外的“他人”的眼中的自己。她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听电话里的声音像是一个御姐,我听的时候腿都发抖了”后来扯完工作扯完男人之后,她又觉得我这么讲逻辑而且线性的思维在他们的圈子里非常非常“稀有”。这个大概就是五年工程师留下来的影响吧。
我对于她,一直觉得她是一个生活鲜艳的人,因为她本来自己的圈子就比较大,工作的一大部分内容是和人聊天然后写文章,或者参加一些展会。本职工作涉及面很广,同时她在本职工作之外,还和人同伙办线下活动。接触面是不会局限在一个圈子内的。所以她会以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东西。
比如,95后00后钟情的LOL等情结,我遇到了这些会处于“拒绝”“屏蔽”的状态,而她会选择在一旁附和的方式加入聊天,选择去听懂但是不融入。
谈到未来和生活的困惑,我感受到了我们在进行着抛话题接话题的一些状态,她在想未来该做什么的时候,想到去学习,读艺术。不过她也曾经思考过是否要为了一些工作目的去读理工科的书,再后来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她的工作需求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理工背景。而我根据她说的这个经历,想起当初刚进公司的时候,以为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就是追溯本源,理解时间轴上发生过的一切事情就能整理出解决思路。而五年之后的我,已经抛弃了当初的学生思维,思考问题以抓背后的利益逻辑为主去寻找解决方案。当我把这些想法与她分享之后,她说她获取了一些新的启发。
问题都是开放没有结束也没有close的目的,真是愉快舒适。
我们互相抛话题,保证话题不落,并随时关注着对方的感受,小心试探,所以整场谈话还是三观极正也有收获。
最后的收获还是激发了我对自己的审视。我一直都是以“非传统”自傲的人,却因为思维的固封而忘了“我还年轻”。我需要在寻找别人固化的套路的同时,更快地走出自己的,特别的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