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旅游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见到的风景多么特别,不是购物多么畅快满意,更不是人文气息熏陶得多么沁人肺腑,而是于一隅看到了潜在的内部危机---香港市民对内地的成见已经不断蔓延加深。
在此次赴港游之前,我以为两地人民之间的友情是足够深厚的,兴风作浪的港独分析只是顾影自怜。可是这回我发现自己错了。
我和先生会选择十一去香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一睹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烟火庆典感受祖国的伟大富强,一个是因为想要带着有些内向的两岁儿子去麦理浩径接触一下大自然,兴许能对他有所启蒙。
第一天到香港,由于旅途疲劳,我们没有去麦理浩径,而是选择交通便利的太平山。旅途顺利,我们从太平山顶俯瞰了整个香港,并和来自各国的友人乘坐缆车体验了在30度斜坡上飞驰的震撼。回到酒店,我们内心喜悦的期待着麦理浩径之旅。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启程去了麦理浩径,到达目的地之前受到阵雨的“欢迎”,随后艳阳高照。经过长时跋涉终于来到第一段的休憩点,此时已经有三五个帐篷随意点的缀在沙滩上。孩子第一次见到海,兴奋无比,举起小胳膊欢叫着奔跑,看着孩子如此开心,我和先生也感到十分欣慰,觉得不虚此行。
快到中午了,该给孩子准备午餐了,当我走回露营点的时候,发现我们放东西的地方很凌乱,刚刚装着垃圾的塑料袋不见了,垃圾呗倾倒在隔脏毯旁边。我四处扫视,正纳闷谁干的,眼睛对上了旁边一个露营点的中年妇女,她慢慢把眼神移开,我才发现在他们搭建的棚子旁边放着我们的垃圾袋,而且里面装满了沙子,被用来固定帐篷架子。
这个女人眼神中没有丝毫羞愧,若无其事的和同伴聊天,而这一队友九个人,4女5男。他们说这正中的香港话,而且从他们带了板凳,炊具等,也能知道是当地人。我本想去理论,但是总觉得气氛不对,他们时不时往我这边瞅一眼,眼神中带着几分挑衅。我转念想还是不要和当地人发生冲突吧,不就是个塑料袋子么,算了重新腾一个出来做垃圾袋吧。
后来我跟先生讲了这事,他也劝我不必计较,而且带着孩子要是遇上港独分子岂不危险。于是我也不再理会了。
快到下午4点了,我们需要到山腰处一个大堤处去打的回市区。我们坐车来的时候看到停着许多的士,心想回去应该不会有问题。谁知上到了堤上发现聚集了许多人,而的士一辆也没有。
于是我们只有等待了,之后陆陆续续来了几辆车,都被别人抢了先。先生给的士总部打电话请求派车过来,不过打了好几次,接通了却没有回应,只能继续等待。
不过就在这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逗留在这里大部分是内地人,因为他们都是内地口音。而且我们发现内地人打电话到的士总部总是出现没有应答的情况,而会讲粤语的人陆续由前来接送的的士载离。
孩子有些饿了,我们很着急希望快点回到市区吃饭。最后先生只有用比较生硬的粤语向都市总部请求派车,这次电话打通了,有回应,不过短暂交流后仍被告知车辆不够,不能派车。
后来我们认识了一个香港妹子,她曾经在广州念书,愿意帮我们叫车。可是她联系到自己的车过后,再向总部请求我们的用车时却被告知不足,而妹子和她的伙伴已经凑足四人无法搭载我们。(后来我也纳闷,难道是因为妹子用普通话问我们姓氏的时候被电话那头的客服知道了我们是内地人。)
在很绝望的时候,我们遇到一对会说标准粤语的情侣,他们叫到了车愿意搭载我们一起,我们只需要分担车费,外加给司机20元消费。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过后,我们回到市区已经很晚,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吃了晚饭,走回酒店,孩子已经在怀里睡着了,小家伙很满足,皮肤有些晒黑了,不过玩的很尽兴吧。
晚上,疲惫的躺在床上,我和先生都睡不着,15年我们来过香港,我们一起走了麦理浩径第二段,并在这条路上确定了感情。我们对香港的感情就像是对麦理浩径一样,有着很深刻的记忆和定义,不过这次总有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亲切感没有了,那种同为中国人的厚爱似乎被什么东西阻隔了。
——————————
此次香港之行,让我再一次见证了香港的繁荣,以及港人的自律,司机们开车速度虽快却十分遵守交通规则,也不见行人随意穿行马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香港做的很优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但是,同为祖国疆域,任何地方的兴衰都不能仅仅只代表这一个区域,祖国才是地方发展的后盾,中国15亿人口,9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总会出现参差不齐的发展面貌,但是以小见大,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祖国的扶持,而大陆也在逐渐向同等的繁荣靠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情怀都是检验人民素质的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