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8.01-2020.10.23

2020.8.01-2020.10.23

作者: Lexie_qiqi | 来源:发表于2020-10-24 06:10 被阅读0次

    现在是2020年10月23号,星期五,人身处瑞典斯德哥尔摩,研究生就读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今天结束了研究生第一学期的第一个period的所有课程。好久没在简书写自己的长期经历了,言语有些生疏,见谅。

    虽然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但是还是经常性的走在人群中,等在车站里,坐在公交上,突然感到恍惚,去年开始准备到现在,过了整整一年,现在想起来,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干劲和勇气把自己送到一个距离家四千千里外的地方,和一群完全陌生的人,开启一段完全陌生的学业生涯。我会恍惚,这一切对于我这个平民阶层出生的平平无奇的普通人来说,太过不真实,虽然这是自己从小的梦想,但是太多太多生活的变动还是让我感叹,真难,真好,真苦,真值得。

    这冥冥中有很多事都像注定会发生一样,不是迷信,只是觉得生活里的这点点滴滴都是人生的点,串成了这美丽的一生。我佩服当初自己的勇气,也感谢疫情期间认清自己和自己达成和解的漫长时期,同时也欣喜这看见自己这三个月走来的巨变。这个年纪啊,还没来得及等伤疤愈合,就得滴着血往前跑,而这个年纪又是如此的神奇,任何的身体或心理的伤痛都会很快痊愈,我珍惜这一段美丽的岁月。

    所以我想写点东西来记忆这段时光,我想给自己写些话。

    到瑞典后,身心都被这边的自然治愈着,八月的瑞典,夏季的末尾,把自己沉浸在这里,社交,爬山,徒步,疯狂的消耗自己,想把疫情期间的痛都发泄在这里的美好中。我被这里的kindness治愈着,温暖着,然后又突然疼痛,突然孤独,突然思念。我在独处与社交中反复挣扎,现在与自己达成和解,给自己充电的时间仍是占大多数,快乐的日子总是美好,然而孤独寒冷疼痛才是生命之本,而只会在此冷静,成长,进而破茧成蝶。社交上,我会更有选择性的去与值得花时间相处的人相约,投入时间享受时光,而不是疲于奔波于没有意义的社交和在庞大的群体中沉浸于假装自己快乐。第一个月就基本走遍了大片森林覆盖的瑞典,现在便开始重视这个城市的底蕴,开始慢慢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了解这个冰冷却友善的民族。当这一堆一堆的bubbles破灭之后,我深知我又得重新安静下来沉淀自己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学习,我有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period两门课,来时觉得少,课表安排也很轻松,可是到真正着手作业和项目,发现自己欠缺的太多太多。首先说团体合作,我们这个专业,小组作业占70%的分数,这是在国内很难想象的,特别是针对我的工科本科专业。国际环境下,这样的交流就变得十分具有挑战性,我的两个小组都很碰巧的是由两个瑞典人,一个西班牙人和我中国人组成。其中一个课课题是设计pandemic media,又是亦情,身为武汉人已经对这个话题觉得厌烦了,然而又要捡起来重新聊,而且是和瑞典人。想想中国和瑞典这两个国家的处理方式的巨大差异,你就能知道讨论起来,文化和经历差异会有多大。但是先抛开文化不谈,我们组里有两个29岁的,另一个瑞典人是研二计算机科学硕士,在这样的配置里,我就显得年轻无知了,而我又是一个国家荣誉感很强,不想给中国人丢脸的人。这门课重点是在讲交互媒体技术的设计流程和所用方法,discover-define-develop-deliver,而我明显是没有抓住重点,前几个星期还在适应各种新型的消息通知,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等等,讨论的时候,我们工科的思维难免就直接转移到,做什么样的软件,非常的局限,而媒体有那么多种形式,我们一开始的discover应该是非常发散性的思维,而不是一上来就定义。所以一开始我还不理解他们为什么brainstorming了这么广,因为之后肯定不会选这么多,做这么多的思考不会多余吗?然而这就是过程的重点所在,任思维发散,再用方法去定义问题,不断缩小话题,再发散,最后才会找到自己想做的东西,在这个点上,我是尤其显得着急,老是觉得他们的进度太慢,然而是因为我自己做事太急。而讨论疫情的时候,我在告诉他们中国的执行措施,他们都露出完全不敢相信的神情,瑞典最多只是让市民居家隔离,没有任何的封锁或者停止交通的措施,所以我也完全理解他们的佛系,因此我们的topic走到了feeling of togetherness,他们的重点在很多人在家isolation还不是quarantine,会感到孤独,老人不能出去见朋友,打网球?年轻人不能spontaneous出去玩儿,这一切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的理念,因此,有几次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观点,还是得服从多数,毕竟我在瑞典,中途其实自己有很多次就不想再发表任何意见了,顺着他们的思路走了,但是他们还是很尊重我的观点,想要听我的发言,所以到最后,我还是会很喜欢他们,理解尊重我,带着我去完成了这个项目。其实在这个阶段,和其他中国朋友聊了一下,我发现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软弱,很多人都会直接不讲话,不发表意见,即使背后会和朋友吐槽也不积极表达观点,我想,这是我们骨子里的弱尖锐性,可是在我们同族之间,却又可以很尖锐的言语相对?

    这门课看到了瑞典人的极简主义,操作功能性软件的能力还有本能的美学思想,都是让我刮目相看的。第二门课是对信息的感知技术,小组课题是人类对音乐图像刺激的情感和喜欢,整个实验下来都很正规,跟着博士做,她会很耐心的解释问题,我们最后的小组论文,不断修改了5次,在她的指导下,比其他人任何组都要用心认真,大概是因为这个组的组员除了那个研二的,都想拿A,很有野心,然而那个研二的瑞典人其实是付出最多的,整个流程下来,我都会感觉很幸运,他是个很善良的人,发自内心的关心每个人,给予帮助,而另外一个瑞典女孩子也是写了大篇幅的论文。瑞典人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用英文写小论文,高一开始严格按要求写国际格式的学术论文,训练过的他们对这些作业都比较熟练,而我作为工科学生,写的都是简单的项目报告,从来没有这样训练过,倍感吃力,但是谢谢她们,让我不断重拾信心尝试多写一点,再多改一点。我是很幸运的人,虽然后期压力很大,但是我感受到了他们还有身边的朋友们给予我的力量,最后,其实也是自己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现实的真实,坚持了下去。所以,谢谢她们,也谢谢自己。

    这之后,我想得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了,无论以何种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好好的加油吧。

    写的很泛,之后再慢慢补上其他的一些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8.01-2020.10.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fimktx.html